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氟乙酰胺中毒
病例 氟乙酰胺中毒
作者
刘春峰
案例诊断
氟乙酰胺中毒
导读

随着儿科疾病谱的变化,小儿急性中毒在危重症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据我院PICU统计,小儿急性中毒占PICU住院患儿的第3位,并且是致死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PICU从1993—1997年共收治150例急性中毒患儿,药物中毒占第1位(62%),而鼠药中毒占第3位(11.3%),其中氟乙酰胺及氟乙酸钠又占鼠药中毒的绝大多数,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患儿伤残及死亡。

氟乙酰胺(fluoroacetamide)为有机氟类内吸收性杀虫灭鼠剂,对人畜毒性较大,人口服半数致死量约为2~10mg/kg。为无臭的白色针状结晶体,化学性能稳定,不易挥发,不溶于脂类溶剂,易溶于水而呈无色、无臭、无味的水溶液,在溶剂中易挥发。一般是将用作毒铒的粮食在氟乙酰胺中浸泡后作为杀鼠剂使用。小儿常因误服毒鼠食铒以及误食此药中毒而死的禽、畜肉类而中毒。氟乙酰胺进入人体后,分解为氟乙酸,与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结合生成氟柠檬酸,抑制乌头酸酶作用,使葡萄糖生成受到抑制,加之氟离子具有亲钙性,致使血钙下降,神经系统应激性增加,发生痉挛,柠檬酸对肌肉的直接刺激亦为发生肌痉挛的原因之一。由于氟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氟血红蛋白,引起缺氧、发绀、呼吸困难,因而引起消化、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等一系列中毒症状。主要损害心脏及中枢神经,由于氟化物能抑制胆碱酯酶,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增高,可出现有机磷中毒症状。

病历摘要

患儿,女,5岁。入院前7小时误服氟乙酰胺类灭鼠药(量不详)。服灭鼠药后约30分钟出现抽搐、意识丧失、双眼凝视、四肢震颤,伴口吐沫、发绀及二便失禁,每次持续约数分钟,此后抽搐发作频繁,约10~20分钟抽1次,意识一直不清,并出现高热。

体格检查:T 37.2℃,P 140次/分,R 32次/分, BP 12/5kPa(90/38mmHg),神志不清,查体时抽搐频繁,双瞳孔等大,D=2.5mm,光反应迟钝,球结膜水肿,牙关紧闭,双肺少许痰鸣,心音有力,律齐,140 次/分,腹平软,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增强。

辅助检查:WBC 23.1×109/L,Hb 11g/L,PLT 340×109/L,乳酸脱氢酶681U/L,CPK 4193U/L, CK-MB 228U/L,α-羟丁酸脱氢酶574U/L,心肌酶谱及心肌同工酶明显增高,心电图提示有频发单源室性期前收缩。

入院诊断:氟乙酰胺中毒。

治疗措施

1.洗胃

迅速下鼻饲管,用温热清水洗胃,每次注入量约150~200ml,而后抽出,如此反复直到洗出液清亮为止。洗胃时由于患儿频抽,采用压舌板垫在上下牙之间防止舌咬伤。另外,及时用吸引器将口鼻腔的污物吸出,防止发生窒息。

2.镇静控制抽搐

给以地西泮静脉侧管, 0.3~0.5mg/kg,予5%水合氯醛1ml/kg口服,每4~6小时交替使用,以使患儿不抽为度,抽次数减少后可渐拉长给药间隔。

3.特效解毒剂

给予乙酰胺注射剂300mg/kg, 分2次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脉点滴,病情稳定后改用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

4.保护各脏器功能及支持疗法

由于心肌受累,给予1,6-二磷酸果糖每天1次静点,同时密切心电监护,由于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给予抗心律失常药,期前收缩逐渐消失。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冰帽局部降温,降低脑代谢,同时严密监测血气及离子、生化情况,有异常及时纠正,保持血压、血糖、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毒蕈中毒 下一篇:病例 二氧丙嗪中毒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