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危重患儿的机械通气策略
病例 危重患儿的机械通气策略
作者
刘春峰
案例诊断
急性重型支气管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
导读

呼吸机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50年代北欧脊髓灰质炎流行,首先应用以间歇正压为主的机械通气救治呼吸肌麻痹患儿以来,已有50余年历史。随着呼吸生理研究的深入和医学器械与电子技术的进步,呼吸机在临床的运用逐渐完善,从简单地维持通气到更合乎生理、尽量减少肺损伤的通气方式的发展,从让患儿被动地接受到更注重发挥患儿本身的呼吸能力,治疗效果较前更为提高。

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循环衰竭是绝大多数患儿致死的最后共同通路,而在儿科又以呼吸衰竭占绝大多数,这是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呼吸机运用于临床之前,危重患儿病死率很高。据我院儿科统计, 20世纪60~70年代无呼吸机时,重症肺炎病死率高达30%;20世纪80年代引进呼吸机后,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由呼吸机刚开始运用时的15%降至目前的不到2%,除了抗生素及其他综合疗法的进步外,呼吸机在降低危重肺炎患儿病死率方面功不可没。此外,由于呼吸机的使用也使其他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患儿得到救治,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过去一旦出现呼吸肌麻痹,医生们便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患儿死于呼吸衰竭。而现在由于呼吸机的使用,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死率已由原来的35.1%降至目前的2%~4%。除作为呼吸衰竭的辅助治疗手段外,呼吸机目前还被用作一些危重症的辅助治疗手段(如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我国儿科较普遍地应用呼吸机不过20余年,在基层医院呼吸机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有时由于使用不当甚至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此,熟悉与呼吸机应用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病历摘要

1.例1

男,2岁。既往有哮喘病史,初发年龄1岁,每月发作2~3次,未正规治疗。此次因“间断咳喘53天,加重2天”入院。院外曾静脉给予先锋类抗生素2周、青霉素2周,给予地塞米松每天一次共5天。此外,不规则间断服用过美喘清,病情不见缓解。入院前2天始呼吸困难加重,口周发绀,影响活动,重时不能平卧。

体格检查:T 36.5℃,P 160次/分,R 50次/分, BP 13.6/6.8kPa(102/51mmHg),体重12kg,口周发绀,鼻扇,三凹征明显,咽充血,双肺中下野广泛哮鸣音及水泡音,心音有力,160次/分,肝肋下3.0cm,剑突下2.5cm,脾未触及。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6.3×109/L,N 0.91, L 0.64,RBC 4.28×1012/L,Hb 116g/L,PLT 230× 109/L。血气:pH 7.341,PCO26.0~6.65kPa(45.3~50mmHg),PO216.8kPa(126.6mmHg),24.6mmol/L,BE-1.3mmol/L。肺炎支原体抗体: IgM阳性。胸片示双肺纹理强,可见点片影。

入院诊断:急性重型支气管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

2.例2

男,6岁。因大叶肺炎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住院治疗,经抗感染、控制心力衰竭、纠正酸中毒扩容、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住院后12小时,血压逐渐回升,尿量增多,末梢循环改善。但患儿仍呼吸困难,多次查动脉血气PaCO2<6.0kPa(45mmHg), PaO2<5.3kPa(40mmHg),表明持续性低氧血症,呈Ⅰ型呼吸衰竭改变。胸片整个右肺一致性密度增高影;入院24小时休克已纠正,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呼吸窘迫,加大面罩吸氧浓度,发绀仍无缓解,肺部出现管状呼吸音,病情危重,再次拍胸片:双肺野一致性透过度降低,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及磨玻璃样改变。动脉血气仍有持续低氧血症。

入院诊断:大叶性肺炎、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措施

1.例1在面罩抱球吸氧无效的情况下行气管插管。人工抱球后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5%以上,但患儿呼吸减弱,浅昏迷状态,停抱球后血氧饱和度即下降,遂予机械通气(Newport 150呼吸机)。采用定容方式常频通气,潮气量10ml/kg,FiO20.35,Ti 0.6秒,R 30次/分,PEEP 2~3cmH2O。机械通气24小时后自主呼吸转为有力,血气指标基本正常,将呼吸机调至自主呼吸方式后SaO2仍能维持在95%以上,给予气管冲洗后拔管,撤离呼吸机。此后继续鼻导管吸氧,并给予其他抗感染、平喘等对症治疗措施,患儿逐渐痊愈,住院14天后出院。

2.例2由于吸入高浓度氧仍不能纠正低氧血症,胸片及血气提示ARDS,遂给予机械通气。采用常频定容通气方式,较小潮气量6~8ml/kg,VR 20次/分,FiO2初始0.6,以后渐降,吸气时间Ti 0.8秒,PEEP 5~7cmH2O。同时治疗原发病,应用654-2、酚妥拉明、地塞米松等,患儿病情逐渐好转,7天后撤离呼吸机,住院4周痊愈出院。

3.以上2例患儿均在PICU内行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并按呼吸机管理常规定时拍背、吸痰、气管冲洗,并做血气等监测,根据临床及血气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人工心脏起搏器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 下一篇:病例 危重患儿抗生素的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