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血浆置换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病例 血浆置换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作者
刘春峰;王丽杰
案例诊断
亚急性暴发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药物性肝炎
导读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就是将患儿的异常血浆非选择性地分离后弃去,然后将血浆的有形成分以及所补充的平衡液和白蛋白输回体内,以清除血浆内的致病物质,达到治疗的目的。血浆置换既往多用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血浆置换可清除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缓解病情。近年来,在急救领域的应用也愈来愈多,可用来辅助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肾衰竭、肝衰竭)以及用来治疗各种毒物、药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血浆置换可以清除体内蓄积的各种有害物质,如可导致肝性脑病的芳香族氨基酸、血氨等,还可以清除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在内的各种炎症介质、自身抗体,疗效显著。近年来,我们采用血浆置换治疗了毒蕈中毒、鱼胆中毒、吉兰-巴雷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肝衰竭系指因严重的肝脏疾病、肝细胞损害所引起的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产生多种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除有相应的肝病症状外,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神经症状直至昏迷,故也称为肝性脑病。肝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的起病急骤,病情迅速恶化,短期内进入昏迷。小儿中主要是急性发病。急性肝衰竭患儿一般无既往肝病病史,常是短期内突然发生大量肝细胞受损坏死并迅速进入肝性脑病。起病时间,国际上成人定为8周,我国定为3周内,小儿为2周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需密切观察,及早诊断并给以及时适当的处理。我们在儿科急救工作当中也发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患儿中,肝脏是较易受累的器官,有肝衰竭者病死率明显增加。对本病主要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让患儿度过危险期,使肝脏得以修复和再生,抓紧在昏迷前期及时处理,有可能提高存活率。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疗法作为肝衰竭的辅助治疗措施(非生物性人工肝),以去除体内累积的有害物质,可提高肝性脑病的苏醒率及存活率。尤其对保守疗法效果不理想时可使用这些血液净化疗法,为治疗提供宝贵时机。

病历摘要

患儿,男,11岁。入院前2个月反复发热,伴咳嗽及咽痛,在外院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静点红霉素,每天0.75g,共21天。此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累积20余片,罗红霉素每天0.25g共6天,阿奇霉素每天0.6g共9天。入院前2周始,患儿皮肤、巩膜黄染,尿黄,大便色浅,伴发热。经保肝利胆及抗感染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乏力渐加重,精神萎靡,懒言,入院前6天始腹胀,少尿,黄疸渐加重,并有注射部位易出血,间断有鼻出血。住我院后第2天开始意识障碍加重,出现昏迷。

体格检查:T 37.9℃,P 118次/分,R 20次/分,BP 16/11kPa(120/8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嗜睡状态,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胀明显,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2cm,剑突下1.5cm,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

辅助检查:总蛋白47.3g/L,白蛋白34.8g/L,ALT 561U/L,总胆红素583μmol/L,间接胆红素193.6μmol/L,血氨108μmol/L,DIC筛查阳性,肝炎病毒阴性。

入院诊断:亚急性暴发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药物性肝炎。

治疗措施

1.因昏迷加深、病情加重转入儿科PICU监护治疗,除监测血压、心电、氧饱和度外,每天检测血气、离子及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2.通过鼻饲给以高糖、低脂、低蛋白饮食并保证液体热卡供应,辅以静脉点滴补充各种维生素、复合氨基酸、能量合剂,并根据血气结果纠正酸碱平衡及离子紊乱,并予天冬氨酸钾镁、思美泰等利胆,降低血氨。

3.针对肝性脑病所致脑水肿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降颅压,针对存在的凝血机制障碍,辅以凝血因子复合物、冷沉淀及新鲜血浆输注治疗。

4.血浆置换 因胆红素及血氨持续增高,肝性脑病加重,于入院后第4、6天行2次血浆置换。采用膜式血浆分离法,使用Prisma血液净化机及配套血浆置换器,选择锁骨下静脉用双腔导管行中心静脉插管。血流量控制在80ml/min。置换液采用新鲜血浆。用肝素抗凝,每次置换血浆量为1000ml,持续滤过时间为1.5~2小时。经2次滤过胆红素由545.0μmol/L降至288.0μmol/L,住院44天痊愈出院。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连续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小儿急性肾衰竭 下一篇:病例 人工心脏起搏器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