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站长统计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过敏性休克
病例 过敏性休克
作者
李玖军;袁壮
案例诊断
过敏性休克
导读

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由过敏原(常见的有抗生素、血清制品等)促发的机体Ⅰ型变态反应,其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而相对容量不足。发生机制是:同一抗原进入已致敏的机体时,与IgE结合引起抗原-抗体反应,主要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还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花生四烯酸通过酯质氧化酶(lipoxygenase)途径迅速转化为白三烯家族,释放白三烯、组胺、5-羟色胺、激肽、慢反应物质A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网内,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微循环灌注不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为一个超敏炎症性休克过程。本型休克临床特点:遇过敏原,迅速发病;若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救治,即预后良好;若病情迁延,随着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加重、组织低灌注而缺氧、酸中毒等再次激活炎症细胞,二次打击诱发SIRS,进一步发展、迁延为感染性休克或混合型休克,即预后欠佳。

本病起病急骤,因组织、器官广泛的渗出和水肿,迅速引起全身症状。最常见为喉和(或)支气管水肿,引起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发绀并伴有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重者因脑乏氧可致脑水肿,出现意识障碍。临床上多见因注射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后引起过敏性休克。

病历摘要

患儿,女,6岁。因发热、咳嗽4天,13小时前在某市立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经检测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后肌内注射美洛西林钠1g,约4分钟后,患儿胸闷、颜面手足青紫、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四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测不出入院。

体格检查:T 36.6℃,P 120次/分,R 50次/分, BP 12.5/8kPa(94/60mmHg),神志不清,压眶有反应,呼吸急促,口围轻度发绀。双球结膜轻度水肿,双瞳孔等大正圆,D=3mm,对光反应存在,心率120 次/分,听诊肺部偶有干鸣,四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10秒。

辅助检查:WBC 9.5×109/L,N 0.6,L 0.36,Hb 159g/L,胸片右下模糊影。

入院诊断:过敏性休克。

治疗措施

该患儿因肺炎在注射美洛西林后发生过敏性休克,急救原则为:立即分秒必争,就地抢救。

1.首先使患儿平卧,立即注射α受体兴奋剂0.1%肾上腺素0.3ml,以抑制组织胺类物质对组织器官的作用,并收缩血管。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入甲强龙40mg及红霉素300mg。血气示有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又给予5%碳酸氢钠40ml纠正酸中毒。

3.同时经鼻导管吸氧,并密切观察呼吸困难程度,已准备好当出现喉头水肿或气道堵塞时立即气管插管。

4.注射肾上腺素后10分钟,心搏有力,手足青紫减轻,收缩压为7.98kPa(60mmHg),舒张压不清。故又再次注0.1%肾上腺素0.3ml,并用另一条静脉滴入多巴胺7.5μg/(kg·min)以提升血压。

5.经抢救40分钟后发绀消失,心率130次/分,血压11.9/5.99kPa(90/45mmHg)。

6.再次复查血气pH 7.35,PaO28.0kPa(60mmHg),PaCO26.4kPa(48mmHg),BE 2mmol/L,25mmol/L,血钠140mmol/L,血钾4.0mmol/L,血氯98mmol/L,血糖6.0mmol/L,血气及电解质基本在正常范围,继续静脉点滴维持液并加多巴胺,12小时后患儿神志转清,四肢温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住院一周出院。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感染性休克 下一篇:病例 心源性休克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