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危急、最严重的疾病状态。心搏、呼吸骤停后全身血液循环及各脏器供血停止,组织、器官发生低氧血症,导致各脏器缺血缺氧性损伤及复苏后再灌注损伤,如不及时处理可迅速死亡,或由于随后发生的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或可能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成人心搏、呼吸骤停多见于心脏疾病、冠心病及与意外事故有关。反之,因呼吸停止而出现低氧血症,同样也可使心脏迅速停搏,这常是小儿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采用急救手段恢复已中断的循环、呼吸并最终促使脑功能恢复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1960年,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应用胸外按压术、胸外直流电除颤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组成了一套可供普及推广的基础生命支持措施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措施或称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20世纪70年代,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某些CPR成功后无脑功能,此种植物人无实际生存价值,因此认识到CPR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随着复苏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后把CPR扩展为CPCR,其用意在于强调脑复苏的重要性。
CPCR的研究,从前以麻醉人员为主,他们对心搏骤停的处理比较熟悉。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ICU的建立,CPCR对儿科医生也有重要意义,并成为每天工作和研究的内容。在国外发达国家除医务人员外,已培训多方面人员,以至警察、消防队员也可以担任CPCR的任务。我国对急救医学的发展非常重视,并采取CPCR培训班的办法在全民中普及这一急救措施,并在2000年达到有1000万人接受培训。近几年,由北京儿童医院牵头组织了多批次的全国儿童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儿科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的技能。
1.心搏骤停的诊断 及时果断的诊断和治疗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凡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确诊,立即复苏。临床诊断可依据下列几种表现:
(1)昏迷,无反应。
(2)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
(3)触诊大动脉搏动或心前区搏动消失,听诊心音消失。
(4)呼吸停止(无胸或腹的起伏运动)。
(5)瞳孔散大。
以下情况也应视为心搏、呼吸骤停的前兆,需要心肺复苏:
(1)严重心动过缓,年长儿<30次/分,婴儿<60次/分,新生儿<80次/分。
(2)呼吸过于浅弱、缓慢,呈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极度困难,虽有呼吸动作,胸部听诊无呼吸音。
对疑诊患儿绝不要反复扪诊或听诊,更不要等待上级医师或心电图检查,这样将坐失良机。有人顾忌此时心搏尚未停止,须知当大动脉搏动消失,患儿呼吸呈喘息状态时,即使心搏未停止,其心排血量已接近零。此时做胸外心脏按压非但不错,并且是果断有效的措施。
2.复苏的时限 一旦循环停止,脑内可利用氧立即缺如,体内氧储为1.5L(成人),而每分钟需0.25L,所以呼吸停止后体内氧仅够6分钟之用,并在5分钟内所有贮备能量全部耗竭。一般认为,常温下心搏停止4~6分钟脑细胞已产生不可逆损害,目前国外教科书仍将4分钟定为复苏时限。但近年来,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资料已证明,脑缺血18~60分钟后,脑细胞仍可不发生不可逆损伤。临床上有心搏停止时间长达8~1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抢救成功的例子,尤其小婴儿对缺氧耐受性更佳。这些事实要求我们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强调一个“快”字,才不失宝贵的抢救时机。
3.心搏停止时间计算很重要,应牢记此系指心搏停止未按压前这一段时间,而不是指心搏停止经人工按压后至自主心搏恢复时间。因为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开始后脑细胞即有血和氧供应。
只有熟悉和掌握CPCR方法才能提高心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现国际上已公认CPCR操作步骤可以概括为由英文字母A~I九个字组成。进一步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9个步骤,其意义是要求急救者在CPCR过程中,要按英文字母的顺序进行抢救,而不遗漏任何一项。
4.第一阶段现场急救———基础生命支持 其目的是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保证脑的存活。在可能的条件下建立静脉通道,并尽快地气管插管。其步骤:A(airway)通畅气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人工循环组成。而最近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中更加强调了C的重要性。心脏按压有效的证据如下:①按压的同时可触及颈动脉、股动脉搏动;②扩大的瞳孔缩小,光反射恢复;③口唇、甲床色泽好转;④肌张力增强或出现不自主运动;⑤自主呼吸出现;⑥患者挣扎或呻吟。
5.第二阶段生命的进一步支持———高级生命支持 在对呼吸、心搏停止患者进行初步复苏后,运用专业救护设备和急救技术建立并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继续进一步的生命救治。
D(drugs):药物治疗,使心搏复跳。
E(ECG):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描记判定心搏骤停的类型。选择药物指导治疗。
F(defibrillation):除颤。
6.第三阶段———延续生命支持 其主要目的是恢复脑功能,这是CPCR的关键,意识恢复是大脑复苏的指标。
G(gauge):根据患儿意识状态及对刺激应答反应作出预后的估价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H(hypothermia):低温疗法。
I(intensive care unit):ICU病房,通过现场急救以及生命的进一步支持,脑复苏应在ICU中进行,并采取相应措施。
1.例1
患儿,男,7岁。因在河中游泳溺水,3分钟后被岸上人员从水中救出,当时无呼吸,心搏微弱,立即从口中清除泥沙、污物。然后抱起患儿腰部头向下,使吸入呼吸道内积水流出,同时做胸外按压,2分钟后心搏有力,出现一次自主呼吸。又行口对口呼吸。随后将患儿送到当地医院,经注射一针洛贝林,继续心脏按压,心率为40次/分,急转我院PICU。
体格检查:神志不清,压眶有轻度反应,瞳孔等大,直径3mm,对光反应存在,口唇发绀。有少许血性泡沫痰可从口内吸出,肺内有干鸣音,心音低钝60次/分。腹不胀。四肢肌张力稍强,膝反射可引出。
入院诊断:溺水、心搏呼吸骤停、呼吸衰竭、肺水肿。
2.例2
男孩,4个月。因肺炎5天住我院小儿呼吸病房,某天夜晚奶后溢乳,小儿阵咳,面色发绀。其母发现后,值班医护立即对患儿行气管内插管,吸出奶汁约5ml,当时呼吸及心搏已停止。行气囊加压通气给氧,同时用双拇指在胸前下1/3行胸外按压心脏,频率100次/分,2分钟后出现自主呼吸,面色发绀好转,继之出现自主心搏86次/分。转入PICU。
入院诊断:奶后误吸窒息、心搏呼吸骤停。
1.例1
(1)患儿在溺水30分钟后到达PICU,立即行气管内插管吸出呼吸道内肺液及少许血性泡沫痰,因已有自主呼吸但很弱,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心电监测发现有室颤,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20mg/次静脉推注,5分钟后重复一次,20分钟内共用3次,恢复窦性心律。因心率慢,故又静脉注入肾上腺素0.3mg。
(2)给予头孢孟多酯钠1g每12小时一次静脉滴注预防肺部感染。同时给予呋塞米10mg每天3次,20%甘露醇100ml每天3次静脉推注以降颅内压。
(3)每天静脉滴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0.4g。
(4)血气分析示:pH 7.30,PaO210.6kPa(80mmHg),PaCO26.6kPa(50mmHg),BE-7mmol/L,HCO3-17mmol/L,为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并呼吸性酸中毒(轻度),血钠130mmol/L,钾3.4mmol/L,氯97mmol/L,血乳酸3.5mmol/L。
(5)次日患儿呼吸及心率正常,血气恢复正常,口唇发绀消失,球结膜稍有水肿,瞳孔对光反应迅速,压眶有反应,四肢有不自主运动。
(6)住院第3天患儿意识恢复,遂停利尿及降颅压药,拔出气管插管。
(7)住院一周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2.例2
(1)入PICU后继续气管插管下T型管气囊吸氧,血氧饱和度为95%,心电监视示窦性心律,100次/分。
(2)静脉滴入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甘露醇、呋塞米。
(3)3小时后双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应良好,呼吸50次/分,口周无发绀,心率125次/分,心律正常。
(4)次晨7点,患儿清醒,哭闹,血氧饱和度为98%,血压12/8.6kPa(90/65mmHg),心率140次/分。拔出气管插管,共住院8天痊愈出院。6个月后随访患儿营养发育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