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尿 崩 症
病例 尿 崩 症
作者
佟雅洁
案例诊断
尿崩症
导读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原因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和释放不足,或肾脏对ADH反应缺陷引起的以烦渴、多饮、多尿及低比重尿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尿崩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尿崩症按病因分类可分为原发性尿崩症、继发性尿崩症及遗传性尿崩症三种,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及肾性尿崩症两大类。

1.中枢性尿崩症(ADH缺乏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由ADH缺乏引起,下丘脑及垂体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尿崩症,其中因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内神经元发育不良或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最多见,在以往报道中约占50%。遗传性(家族性)尿崩症较少见,仅占1%左右,一般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人认为是产生ADH的细胞数减少乃至缺如所致。在中枢性尿崩症中有一部分继发于颅内各种病变的,如肿瘤(多见颅咽管瘤和松果体瘤,约占70%)、肉芽肿、炎症、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手术或头颅放疗等均可引起尿崩症。其中由肿瘤引起的在小儿至少占30%。新生儿期的低氧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可在儿童期发生尿崩症。

2.肾源性尿崩症

肾源性尿崩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为X伴性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远端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低下或缺如所致。其原因可能是中枢分泌的ADH无生物活性或ADH受体异常,ADH不能与肾小管受体结合或肾小管本身缺陷等。后天性肾源性尿崩症可因各种疾病损害肾小管所致,如慢性肾盂肾炎、阻塞性尿路疾病、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坏死、淀粉样变、骨髓瘤、肾脏移植与氮质血症等。

正常人在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血容量下降,前者刺激位于视上核的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后者则引起下丘脑渴感中枢兴奋,饮水量增加,使血浆渗透压恢复到正常状态。反之,体内水分过多时,血浆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加,ADH的分泌和口渴中枢的兴奋性均受到抑制,尿量增多,饮水停止,血浆渗透压恢复到正常。尿崩症者,由于ADH的分泌不足或肾小管对ADH不反应,水分不能再吸收,因而大量排尿、口渴,兴奋口渴中枢,大量饮水,使血浆渗透压基本上能保持在正常渗透压的高限,多数尿崩症患者血浆渗透压略高于正常人。对于口渴中枢不成熟的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虽大量排尿,但不能多饮,则出现持续性高钠血症,造成高渗脱水。

尿崩症的临床表现:尿崩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自生后数月到少年时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儿童期,年长儿多突然发病,也可渐进性。

1.多尿(polyuria)或遗尿(enuresis)

常是父母最早发现的症状。排尿次数及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在3000ml/m2体表面积以上)。晨尿尿色也可清淡如水。

2.多饮

在婴儿表现喜欢饮水甚于吃奶,儿童一般多喜饮冷水,即使在冬天也爱饮冷水,夜间常起来饮水,饮水量大致与尿量相等,如不饮水,烦渴难忍,但尿量不减少。

3.其他

儿童因能充分饮水,一般无其他症状;婴儿如不能适当饮水,常有烦躁、夜眠不安、发热、大便秘结、体重下降及皮肤干燥等高渗脱水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长期多饮多尿可导致生长障碍、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继发性尿崩症,可有原发病的症状,如由肿瘤引起,除尿崩症外,还有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等。此外,可有视神经受损、颅骨缺损、突眼等。另外,还可伴发其他疾病,如侏儒症、巨人症、肥胖、性早熟等。肾性尿崩症多为男性,有家族史,发病年龄较早,有的可在新生儿期发病,有的一生中症状轻微。严重患儿除多尿外,往往有脱水、体重不增加、生长受阻碍、发热、便秘,常伴有智力缺陷,可能由于脱水、高血钠所致脑部损害,也可能是同时伴有先天脑部缺陷。童年期以后发病者,往往仅有轻度多饮多尿。此症用加压素无效。

尿崩症的并发症:如不能适当饮水,可致发热、大便秘结、体重下降等高渗脱水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惊厥或昏迷。尚可致生长障碍、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

病历摘要

1.例1

男,11岁。主因“多饮多尿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未及阳性体征。常规化验排除糖尿病、高钙血症、低钾血症、肾小管酸中毒、巴特综合征、慢性肾炎等疾病,自由饮水的情况下监测24小时饮水量约为5400ml,尿量为5400ml,均超过3000ml/m2体表面积,同时多次监测尿比重均不超过1.002,符合尿崩症“多饮、多尿、持续低比重尿”的特点。行禁水试验,禁水后患儿口渴难忍,尿量未见明显减少,最高尿比重未超过1.005,禁水后血钠升高至148mmol/L,考虑为真性尿崩症。次日行垂体加压素实验,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多尿及口渴表现明显缓解,尿比重最高升至1.012,符合中枢性尿崩症诊断。予患儿醋酸去氨加压素片0.05mg每8小时口服,患儿烦渴症状消失,监测日饮水量及尿量均不超过2500ml。患儿下丘脑垂体增强磁共振未见占位病变,嘱患儿6个月后复查磁共振。

2.例2

男,5岁,以“生长发育落后、多饮多尿4年余”为主诉入院。患儿出生史正常,生后体重增长缓慢,间断有进乳后呕吐。生后基础体温高(37.2~37.3℃),家长即予以多饮水,1岁后家长发觉患儿每天饮水量明显增多,约2000ml/d,尿量与饮水量相当,进食可,体重增长可。曾于外院测定尿比重降低。查体:身高106cm(第10百分位),体重21.5kg(第75百分位),一般状态可,无脱水貌,心肺腹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后监测24小时尿量及饮水量达到多饮多尿标准,多次监测尿比重均在1.001左右,查尿常规除尿比重低外未见异常。血清离子:钾3.29mmol/L,钠150mmol/L,氯121.3mmol/L。肾功能正常。泌尿系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垂体MRI回报:未见高信号神经垂体。禁水试验及垂体加压素试验结果:试验前后尿比重无明显变化,始终为低比重尿。诊断为肾性尿崩症,给予氢氯噻嗪片12.5mg,每天2次口服。嘱患儿低盐饮食,定期复查血清钾、钠、氯离子,必要时口服补钾。

治疗措施

1.可疑尿崩症者应完善如下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崩症者尿比重多在1.001~1.005,尿渗透压可低于200mmol/L,尿蛋白、尿糖均为阴性。

(2)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

尿崩症者通常肾功能正常,但如有肾脏受累,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血钠正常或稍高,如血钠浓度低,提示多尿的症状是继发于大量饮水或肾小管疾病。血渗透压正常或偏高。无条件测血浆渗透压的可用公式推算:渗透压=2×(血钠+血钾)+血糖+血尿素氮,计算单位均用mmol/L。

(3)ADH测定

中枢性尿崩症者血中ADH浓度降低,肾性尿崩症者血中ADH浓度升高,但仍持续排出低渗尿;精神性多饮者ADH分泌能力正常,但病程久、病情严重者,由于长期处于低渗状态,ADH分泌可受到抑制。由于ADH测定方法比较复杂,特异性及灵敏度都不高,故需通过动态观察。血循环中ADH浓度一般在10μU/ml。

(4)尿崩症特殊实验室检查

1)禁水试验(water-deprivation test):目的是观察患儿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的浓缩尿液能力,主要用于鉴定尿崩症和精神性烦渴。患儿自试验前一天晚上8时开始禁食,直至试验结束。试验当天晨6时开始禁饮,先排空膀胱,测体重、血压,采血测血钠及渗透压;然后每小时排尿一次,测尿量、尿比重或渗透压、体重,直至相邻两次尿渗透压之差连续2次<30mmol/L,即再次采血测渗透压和血钠浓度,大多数可在6小时内完成试验。试验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儿,如患儿烦渴加重并出现严重脱水症状或体重下降达5%或血压明显下降,需立即终止试验并给予饮水。

结果判断:正常人禁水后不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血渗透压变化不大(<290mmol/L),尿量明显减少,尿比重超过1.015,尿渗透压超过800mmol/L,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比率大于2.5;完全性尿崩症患者尿量无明显减少,比重<1.010,尿渗透压<280mmol/L,血钠>145mmol/L或血浆渗透压>295mmol/L,尿渗透压低于血渗透压;而部分性尿崩症血浆渗透压最高值<295mmol/L;若尿比重最高达1.015以上,尿渗透压达800mmol/L,或尿渗透压与血渗透压比率大于等于2,则提示ADH分泌量正常,为精神性烦渴。

2)垂体加压素试验:用于中枢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的鉴别。方法:在排尿并采样后,给垂体加压素2~4U(0.1~0.15U/kg)皮下注射,注射后每30分钟收集一次尿,2小时后停止试验。每次均测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记录患者体重及口渴程度。判定:注射后若尿量明显减少,尿比重达1.015以上,尿渗透压达300mmol/kg以上,即可诊断为中枢性尿崩症。如用加压素后反应不良,尿量及比重无明显变化,可诊断为肾性尿崩症。

(5)其他辅助检查

头颅MRI检查,可了解下丘脑和垂体的形态改变,排除颅内肿瘤。同时有侏儒症者可发现垂体容量变小,必要时需定期重复头颅MRI检查。头颅MRI神经垂体被破坏后,图像中神经垂体的亮点消失。一般尿崩症者其神经垂体高信号区消失。可疑下丘脑-垂体区占位病变者需查视野、垂体-靶腺功能、hCG、AFP等。疑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时应摄头颅、长骨和胸部X片。

2.尿崩症的治疗

在药物治疗前,要供给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新生儿和小婴儿,避免脱水及高钠血症。肿瘤患者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决定外科手术或放疗方案。对精神性烦渴综合征者寻找导致多饮多尿的精神因素,以对症指导,进行精神疗法。对于伴有腺垂体功能减低的患儿给予相应激素替代治疗。

(1)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

1)加压素替代疗法:为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首选药物。

①鞣酸加压素(长效尿崩停):肌内注射剂,先从小剂量开始,每次肌内注射0.1ml,作用可维持3~5天或更久。一次注射后需待再出现多尿,然后注射第2次,或对疗效不理想者可逐步增加剂量,每次增加0.05ml,如果一次用药过量或用药后作用尚未消失就再次用药,可造成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或因血管平滑肌收缩出现面色苍白、腹痛、血压升高等反应。有些患者多饮已成习惯,用药期间仍大量饮水,也易引起水中毒,故应适当限制饮水量。

②去氨加压素(1-脱氨-8-右旋精氨酸加压素1-deamino-8-D-arginine vasopressin,DDAVP):DDAVP是天然的人精氨酸抗利尿激素N端1位的半胱氨酸去氨基以增加其抗利尿活性,并且在第8位上用右旋精氨酸代替了左旋精氨酸以降低其加压作用,结果抗利尿作用大大加强而极少产生加压作用,是目前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首选药物。制剂有鼻吸、针剂和口服三种,目前最常用口服制剂(可室温保存),0.1mg/片和0.2mg/片,其作用时间可维持8~12小时,用量依年龄和病情而异,宜从小剂量开始(例如0.025mg/次),每8~12小时一次。服该药后很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胃不适、鼻充血,如不限制饮水也会引起水潴留。

2)非激素疗法:

①氢氯噻嗪:每天2~3mg/kg,分2~3次口服。氢氯噻嗪对各种尿崩症都有一定作用。它使尿中排钠增多而钠耗竭,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近端肾小管回吸收增加,使到达远端肾小管的原尿减少而减少尿量。但钾排出增多,容易出现低血钾,故应予以低盐饮食并加服氯化钾。

②氯磺丙脲:原用作口服降糖药,也有抗利尿作用。仅用于中枢性者,每天20mg/kg,早晨顿服或分2~3次口服。此药对肾性尿崩症及先天性ADH缺如者无效。长期应用,有时可引起低血糖发作。

③其他药物:有氯贝丁酯(降血脂药)、卡马西平(抗惊厥药),两者可能通过兴奋ADH分泌而使尿量减少。

(2)肾性尿崩症的治疗

肾性尿崩症的治疗有后天原因者应消除原因。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治疗困难。治疗目的是保证适当热卡的摄入,保证生长正常和避免严重的脱水。早期治疗可减轻生长和智能的落后。常用的药物:①氢氯噻嗪;②吲哚美辛:每天3mg/kg,单独用或合并氢氯噻嗪用。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下一篇:病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