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巴特综合征
病例 巴特综合征
作者
辛颖
案例诊断
巴特综合征
导读

巴特综合征(Bartter's syndrome,BS)又称血压正常继发性高醛固酮症。1962年,Bartter等首先描述本综合征,故而得名。其特征为:①肾小球旁器细胞增生;②高肾素血症和高血管紧张素血症;③低钾血症性碱中毒;④血压正常;⑤对外源性血管紧张素Ⅱ升压反应低下。多有轻度或中等度高醛固酮血症或尿排泄醛固酮增加。目前,临床上多将巴特综合征分为以下类型:①经典巴特综合征(classical Bartter syndrome,cBS);②巴特综合征的变异型(Gitelman syndrome,GS);③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或高前列腺素E综合征(neonatal Bartter syndrome,亦有称antenatal Bartter syndrome or hyperprostaglandin E syndrome,aBS/HPS)。另外,虽然假性巴特综合征(pseudo-Bartter syndrome)不属遗传性肾小管疾病,但很多学者将其作为第4类归入巴特综合征。

本病征是一种先天性缺陷,是一组多个基因位点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肾小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Fichman等提出肾髓质间质细胞前列腺素生成过多,使肾小管失钠导致低钠血症,以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增多,引起高肾素、高醛固酮、正常血压和低血钾性碱中毒。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治疗,确可使临床症状改善。1979年,Callner等进一步发现本病症患儿尿中6-酮-PF排出显著增加,而TXB2并无变化,提示此综合征是PGI2引起的内分泌紊乱和血管对紧张素缺乏敏感性。

病历摘要

1.病例1

李××,男,16个月,以“手足频繁抽搐2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前2天无诱因手足频繁抽搐,抽时神清,每次持续10分钟~2小时不等,于外院静推葡萄糖酸钙2次,推钙后抽止,但不久再次抽搐转我院。病后精神不振,喜卧位,不能独坐和站立。近2周食欲差,喜饮水(约1500ml/d),尿量较多,无呕吐及腹泻,睡眠不实。患儿足月顺产,无窒息史。母乳喂养,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现每天可吃3~4个蛋黄,生长发育正常,未曾补过维生素D和钙剂。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

体格检查:T 36.9℃,P 98次/分,R 28次/分,BP 80/50mmHg,体重10kg,神志清,营养状态一般,发育正常,无方颅,前囟平坦0.5cm×0.5cm,颈软,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肋下2.0cm,质软,脾未触及。四肢关节无畸形。神经系统:颅神经未见异常。肌力、肌张力、肌容积正常,腱反射活跃,巴氏征、凯尔尼格征、布氏征阴性,面神经征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1%,红细胞5.28×1012/L,血红蛋白116g/L,血小板403×109/L。尿常规:比重1.010~1.015,pH 7.0~8.0,尿蛋白(±~++),尿糖(-)。血气离子分析:pH 7.549,实际碳酸氢盐56.7mmol/L,细胞外液剩余碱34.1mmol/L,血清钾1.44mmol/L,钠127.0mmol/L,氯69.9mmol/L,钙1.96mmol/L,磷0.87mmol/L,镁0.39mmol/L。肝功及肾功正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卧位):肾素活性4.6mmol/(L▪h),血管紧张素400ng/L,醛固酮531pmol/L。脑电图及脑CT未见异常。左腕骨片可见2个骨化核及桡骨远端骨化核,干骺端无毛刷样及杯口样改变。骨密度正常,双肾及肾上腺B超未见形态学改变。

入院诊断:巴特综合征。

2.病例2

尉××,女,10岁,以“3天来手足抽搐2次”为主诉入院。入院前3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抽搐,表现为助产士手、芭蕾舞足,无全身抽搐,持续约1小时左右症状自行缓解,发作时患儿意识清楚,无二便失禁。入院前1天患儿再次出现手足抽搐,表现同前,持续约3小时自行缓解。患儿病来无明显多饮多尿,无吐泻,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患儿为G2P2,孕42周过期产,自然分娩,出生体重为3.25kg,无出生窒息史,自生后发育即较同龄儿童落后,目前智力低于同龄儿童,不会说话,但无耳聋,走路正常。其父亲诉时有手僵直表现,每次持续时间在1分钟之内。

体格检查:T 36.6℃,P 96次/分,R 20次/分, BP 96/60mmHg,体重38kg。一般状态可,呼吸平稳,智力落后,无特殊面容,皮肤黏膜弹性尚好,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不胀,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温,活动自如,CRT<3秒。神经系统查体颈软,凯尔尼格征(-),布氏征(-),双巴氏征(-),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正常引出。面神经征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2%,红细胞4.18×1012/L,血红蛋白116g/L,血小板279×109/L。尿常规:比重1.013,pH 7.2,尿蛋白(-),尿糖(-)。血气离子分析:pH 7.473,实际碳酸氢盐31.4mmol/L,细胞外液剩余碱7.8mmol/L,钾离子2.63mmol/L,氯化物95mmol/L,钠离子134.4mmol/L,离子钙0.78mmol/L,阴离子间隙10.7mmol/L。血清钾2.49mmol/L,钠133.0mmol/L,氯89.0mmol/L,钙1.65mmol/L,磷0.87mmol/L,镁0.49mmol/L。PTH:332.2pg/ml。24小时尿钾12.12mmol/d,24小时尿氯104.4mmol/d,24小时尿钠102mmol/d,24小时尿磷2.1mmol/d,24小时尿钙2.4mmol/L。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卧位):肾素活性4.8ng/ml,血管紧张素105pg/ml,醛固酮125pg/ml。泌尿系彩超:右肾结石。头CT:脑CT平扫未见异常。心电图:低钾血症。

入院诊断:巴特综合征(可能性大)、孤立肾合并肾结石、智力低下。

治疗措施

1.病例1

(1)患儿血钙低且有频繁抽搐,入院后立即给予10%葡萄糖酸钙1ml/kg加等量糖静推3天,同时给纳米钙0.25g每天3次口服补钙。

(2)补钙后患儿抽搐虽有减轻但仍未完全控制,化验血镁低,加用25%硫酸镁2ml每天一次肌内注射,连续3天抽止。

(3)补钾通过静脉及口服两条途径补充10%氯化钾,使补钾总量达4.5g/d,补钾第2天患儿精神状态见好,第3天可独坐及行走,尿蛋白转阴。

(4)因血钠127mmol/L,血氯69.9mmol/L,所需0.9%氯化钠(ml)=[(130-127)×0.6×10]÷ 0.153=117ml,故在每天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150ml中另加0.9%氯化钠60ml,连续3天。第2天患儿食欲好转,一周后复查血钾2.74mmol/L,钠132mmol/L,氯81mmol/L,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出院。

(5)长期治疗,口服氯化钾并调节钠的摄入,抗醛固酮类药物及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螺内酯[15mg/(kg▪d)]、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kg▪d)]可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病例2

(1)患儿血钙低且入院后仍有频繁手足搐搦,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加等5%葡萄糖50ml静点联合碳酸钙0.6g每天1次口服补钙治疗,8天后复查血清钙上升至2.23mmol/L,手足搐搦症状未再发生,予患儿加用维生素D330万U肌内注射促进钙质吸收,同时停用静脉补钙,仅予碳酸钙0.6g每天1次口服,2天后复查血清钙下降至2.04mmol/L,碳酸钙加量至0.9g每天1次口服。

(2)患儿血钾明显低于正常,给予静脉及口服两条途径补充10%氯化钾,3天后患儿血钾上升至3.0mmol/L,停用静脉补钾,予10%氯化钾10ml每天3次口服,3天后血钾上升至3.5mmol/L。

(3)患儿补钙后血清镁仍低于正常,但考虑患儿血钙上升后未再发生手足搐搦,故未诊断低血镁给予治疗。

(4)长期治疗,碳酸钙0.9g每天1次口服补钙,视血钙水平可每3个月肌内注射维生素D330万U,或口服活性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10%氯化钾10ml每天3次口服补钾,定期复查血清离子,根据患儿血钙及血钾情况调整口服钙剂及钾剂的剂量。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下一篇:病例 急性肾上腺危象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