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肾病(reflux nephropathy,RN)是指由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和肾内反流伴反复尿路感染导致的肾脏疾病,尿液主要经肾盂小盏反流入肾内引起间质纤维化和肾瘢痕性形成。如不及时治疗和纠正可发展到慢性肾衰竭。
在健康人中VUR的发生率仅为0.1%~0.2%,有症状的尿路感染(UTI)约35%~50%伴有VUR。目前认为小儿UTI复发率与VUR有关。
正常情况下,进入膀胱的输尿管与膀胱壁成一钝角,向下向内通过膀胱壁层,保持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开口由肌肉筋膜鞘组成,称为瓦氏(Waldeyer)鞘,起到单向瓣膜作用。排尿时膀胱压力增高,压迫膀胱输尿管连接处使瓦氏鞘收缩,则输尿管口完全关闭,尿液不能向上反流。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内输尿管段渐延长,弥补其长度不足,可使原发性膀胱部反流变成无反流连接部,这是儿童逐渐发育完善的过程,70%~80%的轻度反流可自行消失,如无尿路感染,65%反流于5~6年内消失。相反,当任何病理过程破坏了连接部的解剖结构或正常功能时,就引起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肾内反流系指自肾盂向集合系统的反流。多发生于肾上下级。肾内反流与肾乳头结构有关。人类肾乳头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圆锥形者,此时集合系统的乳头管以小裂隙状倾斜开口于乳头表面,当肾盂肾盏内压力增加时,开口闭合而防止反流。人类中有1/3的肾只含锥形乳头,故这部分人不发生肾内反流。另一类为由相邻2~3个乳头融合而成的复合乳头,此时失去锥形而呈平台或凹形,乳头管即径直开口于乳头表面,故易于发生肾内反流。
近年研究表明,带有HLAA9、HLAB12基因的人易患VUR,并且由于肾瘢痕形成易发展到肾病终末期。
患儿,男,4岁。以“间断尿频6个月”为主诉入院。6个月前因腹泻给予抗感染补液治疗。治疗3天后热退,腹泻好转,但出现尿频每天20余次,无尿急尿痛,按尿路感染治疗1周好转。近2个月反复发作3次,每次伴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之间。病来无头痛头迷,无肉眼血尿,无尿少,无皮疹,因眼睑水肿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体格检查:发育营养中等,精神较好。T 38℃,P 120次/分,Bp 12/9kPa(92/68mmHg)。眼睑轻度水肿,双肺音清,心音有力,肝肋下1.0cm,质地Ⅰ°,脾未触及,双肾区叩痛阳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WBC 18.5×109/L,N 0.79,L 0.20,E 0.01。尿RBC 8~10/HP,WBC 10~30/HP,PRO+,尿β2微球蛋白450mg/dl,血浆总蛋白58g/L,白蛋白32g/L,总胆固醇6.4mmol/L,C 31.32g/L,血BUN 7.1mmol/L,血Cr 105μmol/L。血培养阴性。尿培养:阴沟杆菌生长。
肾盂静脉造影(IVP)和逆行性膀胱尿路造影:未见尿路器质性梗阻,双输尿管下段略粗,膀胱至输尿管反流明显,双肾部分小盏平直。
入院诊断:泌尿系感染、反流性肾病。
1.患儿卧床休息,并鼓励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细菌和细菌毒素及炎性分泌物加速排出,降低肾髓质及乳头部组织的渗透压,这样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睡前排尿以减轻膀胱内压力。
2.发热超过38℃给予布洛芬退热,3天后热退。
3.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有效抗生素。3天后尿频症状减轻,尿中RBC和WBC消失,连续2次尿培养阴性,继续治疗2周后给予呋喃妥因2mg/kg口服,出院。该患儿出院后6个月时发病1次,症状轻,加静脉消炎治疗很快好转。随访2年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