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肾脏功能急剧减低甚至丧失,使肾脏不能按照机体需要来调节尿量及尿的成分,其特点为内环境水和电解质的稳定性受到破坏,酸碱平衡紊乱,代谢产物潴留。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很多,在小儿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灌注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如呕吐、腹泻所致的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各类肾小球疾病所致的肾实质损伤,其中急性肾炎引起急性肾衰竭占多数,国内报道占52%左右。
近年来,因毒物直接作用于肾脏引起的肾衰竭越来越多,小儿最多见于药物引起,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急性肾衰竭是泌尿系统中的严重疾病,其病死率达30%左右。小儿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者仅有少尿或一过性血尿素氮增高,重者常有高血钾、心力衰竭、肺水肿等表现,可危及生命。
急性肾衰竭的主要症状为少尿(24小时尿量:学龄儿童<400ml,学龄前儿童<300ml,婴幼儿<200ml或<250ml/m2),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的急性肾衰竭,尿量可接近正常,但尿素氮及血肌酐持续升高。因此,每天测定血尿素氮及尿量来监测肾功能尤为重要。在急性肾衰竭的不稳定的内环境中,血清肌酐浓度不是肾小球滤过率的良好指标。因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持续的时间,所以必须使用尿指标来作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尿渗透压是可靠的尿浓缩指标,在急性肾衰竭时常<350mmol/L;尿钠,肾性肾衰竭时排出>20mmol/L,而肾前性肾衰竭时<20mmol/L。排钠分数(FENa)即尿排出的钠占肾小球滤过率的百分比。正常情况或肾前性肾衰竭时,FENa<1%,而肾性肾衰竭时,FENa>2%,肾衰竭指数(RFI)即钠浓度除以尿对血的肌酐比值,肾前性肾衰竭时RFI<1,肾性肾衰竭时RFI>1,可达4~10,对鉴别肾前性和肾性肾衰竭有帮助。尿指标方法简便、灵敏,诊断准确率以肌酐清除率最可靠,特别是结合肾脏钠代谢指标(FENa、尿钠、RFI)时。其中又以FENa较敏感而准确,其次为尿钠、尿渗透压。急性肾衰竭是重症,其病死率可高达30%,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急性肾衰竭的治疗过去主要是保守疗法,除病因治疗外,主要的治疗是使患儿能渡过肾衰竭期,使少尿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减少至最小程度。争取肾脏病变的恢复,有些患儿谨慎用保守疗法,可减低并发症及延迟透析治疗,有些则必须做透析疗法。
血液净化疗法是指将患儿的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目的。血液净化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和血浆交换等。
腹膜透析,以腹水交换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虽无体外循环,但从广义而言亦包括在血液净化内。腹膜透析是抢救急性肾衰竭的有效方法。它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设备,费用低,安全和更适用于小儿等优点。特别近年来由于Tanckhoff管的出现,塑料袋透析液和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的开展,降低了腹膜炎的发病率,接受腹膜透析者逐渐增多,应用日益广泛,治疗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