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淋 巴 瘤
病例 淋 巴 瘤
作者
郝良纯
案例诊断
淋巴瘤
导读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2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者虽均发生于淋巴组织,但它们之间在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点。恶性淋巴瘤临床上多以无痛性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其中尤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还有腋窝、腹股沟部等淋巴结,这与扁桃体、口腔、鼻咽部、胃肠道等都为炎症好发的部位有关。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虽相对少见,但近年来新发病例逐年上升,每年至少超过25 000例,而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可高达11/10万~18/10万,略高于各类白血病的总和。我国恶性淋巴瘤的死亡率为1.5/1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位数的第11~13位,与白血病相仿。而且,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具有一些特点:①中部和沿海地区发病和病死率较高;②发病年龄曲线高峰在40岁左右,没有欧美国家的双峰曲线,而与日本相似呈一单峰;③HL所占的比例低于欧美国家,但有增高趋向;④在NHL中滤泡型所占比例很低,弥漫型占绝大多数;⑤近10年的资料表明我国的T细胞淋巴瘤占34%,与日本相近,远多于欧美国家。

病历摘要

患儿,男,12岁。间断发热、盗汗及腹痛12天,颈部淋巴结肿大5天。12天前无诱因间断发热,体温在38℃左右,伴盗汗及阵发性脐周腹痛,痛不定时,与进食无关。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5天前双侧颈部淋巴结大,逐渐肿大如鹌鹑蛋大小,融合成团块状。病后无出血、无骨痛、无苍白。食欲及二便正常。

既往史:平素体弱,易患“上感”。

家族史:父母均健康。

体格检查:T 38.3℃,BW 40kg。神志清,营养中等。面色红润,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呈黄豆大小,以双腋下、腹股沟为主,无压痛,活动好。双侧胸锁乳突肌上群淋巴结大,融合成团块状,无压痛,活动度差。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大。颈软,呼吸音粗。心音纯正,节律规整。腹平软,肝大肋下4cm,脾肋下3.5cm,均Ⅱ°大。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 8.3×109/L,N 0.24,L 0.76,Hb 103g/L,RBC 3.08×1012/L,PLT 187×109/L,MCV 94f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90×106/L。②尿常规:比重1.020,蛋白阳性,pH 6.5,RBC 0~3/HP,WBC 0~5/HP。

胸部X线片:肺纹理增强,肺门淋巴结大,上纵隔扩大。

B超:肝大肋下约4.6cm,剑突下5.5cm,表面光滑,边缘锐利,实质回声均匀。脾大,肋间厚3.5cm,肋下2.4cm,腹腔淋巴结多处肿大。

治疗措施

1.患儿被门诊收入呼吸科病房,首先考虑肺结核病,检查血沉为102mm/1h,结核菌素实验为2+,故请结核病院医师会诊,但否认结核病存在:①病程较短,进展迅速,不符合小儿肺结核病的临床经过;②颈部团块样肿块增大迅速,也不符合淋巴结结核的特点;③胸部X线片:肺纹理增强,肺门淋巴结大,上纵隔扩大,与肺结核的肺部表现不甚一致;④在检查期间患儿进行性衰竭、逐渐苍白、乏力、高热不退,也不符合结核病的缓慢经过。

住院5天后因进行性衰竭、逐渐苍白、乏力、高热不退,考虑存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进行骨髓检查,结果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三系未见异常,未见瘤细胞。故急性白血病可以除外。

所以,建议做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家长不同意进行。

住院14天后,高热稽留不退,逐渐出现呼吸衰竭,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经医生反复交代病情后,家长同意进行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

2.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估,完成国际分期和危险评估后予化疗方案。经过腹部CT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所以评估为ⅢB期。

3.应用标准的联合化疗方案 NHL-BFM方案:

(1)诱导缓解:①长春新碱(VCR)1.5mg/(m2·dose),每次≤2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d8、d15、d22、d29。②柔红霉素(DNR)30mg/(m2·dose),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60分钟),每周1次,d8、d15、d22、d29。③门冬酰胺酶(LASP)10 000U/(m2·dose),每2天1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d12、d15、d18、d21、d24、d27、d30、d33,共8次。④泼尼松(Pred)60mg/(m2·d),每天3次口服,d1~28(d1~7为诱导实验),d28起每3天减半,1周内减停。

(2)巩固治疗:CAM方案:①环磷酰胺(CTX)1000mg/(m2·dose),1小时静脉注射,同时予以美司钠(Mesna)解救,d36、d64,共2次。②阿糖胞苷(Ara-c)75mg/(m2·d),每天1次,静脉注射,d38~41;d45~48;d52~55;d59~62。③巯嘌呤(6-MP) 60mg/(m2·d),晚间睡觉前,一次口服,d36~63。同时三联鞘注以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浸润,d1、d15、d29、d45、d59,总计5次(间隔2周)。

(3)髓外防治:HDMTX-CF(大剂量甲氨蝶呤-亚叶酸钙)疗法:于巩固治疗后休息2~3周(视血象恢复情况而定),待ANC≥1.5×109/L,WBC≥3.0×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时尽早开始。每14天1疗程,共4个疗程。

1)HDMTX 5000mg/(m2·次),1/10量(≤500mg/dose)作为突击量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余量于23.5小时泵维均匀滴入。突击量MTX滴入后0.5~2小时内,行三联IT 1次,d8、d22、d36、d50。

2)同时用6-MP 25mg/(m2·d),d1~56。

3)开始滴注MTX后36小时用CF解救,剂量为15mg/(m2·次),每6小时1次,静脉注射、口服或肌内注射,具体次数视MTX血药浓度而定。

(4)再加强方案Ⅰ:①长春新碱(VCR)1.5mg/(m2·dose),每次≤2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d8、d15、d22、d29。②阿霉素(DXR)30mg/(m2·dose),用生理盐水100~2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60分钟),每周1次,d8、d15、d22、d29。③门冬酰胺酶(L-ASP)10 000U/(m2·dose),每2天1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d8、d11、d15、d18,共4次。④地塞米松(Dex)10mg/(m2·d),每天3次口服,d1~21,d22起每3天减半,1周内减停。

再加强方案Ⅱ:CAT方案:①环磷酰胺(CTX)1000mg/(m2·dose),1小时静脉注射,同时予以美司钠(Mesna)解救,d36,共1次。②阿糖胞苷(Ara-c)75mg/(m2·d),每天1次,静脉注射,d38~41;d45~48。③6-硫鸟嘌呤(6-TG) 60mg/(m2·d),晚间睡觉前,一次口服,d36~49。同时三联鞘注以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浸润,d38、45,总计2次(间隔2周)。

(5)维持及加强治疗:VP 1周(同前),接着6-TG/6-MP+MTX:6-TG/6-MP 60mg/(m2·d),夜间睡前顿服21天(d8~28);MTX 20~25mg/(m2·d),肌内注射或口服,每周第一天1次(d8、d15、d22),连用3次。如此反复序贯用药,遇加强治疗时暂停。在6-TG/6-MP+MTX用药2~3周保持WBC计数在(3.0~4.0)×109/L,ANC(1.0~1.5)×109/L。根据WBC和ANC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

持续维持到化疗开始后2年时停止治疗。

4.停止治疗后每3个月随访1次,进行MRD的监测,患者一直完全缓解中,没有复发。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神经母细胞瘤 下一篇:病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