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血小板无力症
病例 血小板无力症
作者
郝良纯
案例诊断
血小板功能性疾病;失血性贫血(重度)
导读

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 GT)由Glanzmann于1918年首先报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GT是由遗传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其分子缺陷可表现为基因缺失、插入、重排和点突变。

研究发现GPⅡb、Ⅲa为两个独立基因合成的糖蛋白,但功能上又作为一个整体在血小板膜上发挥生理作用,而基因突变导致GPⅡb/Ⅲa的合成受阻,血小板GPⅡb/Ⅲa复合物是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膜上的受体,也可能是肌动蛋白在膜内侧的附着点,参与聚集作用和血块收缩。未受刺激的血小板GPⅡb/Ⅲa虽然暴露在表面,但无结合纤维蛋白原的能力。当血小板激活后,两种糖蛋白发生了新的空间构型的相互作用,生成或暴露了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受体,通过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连接而引起血小板的聚集,GT缺乏这种复合物,因此聚集反应有缺陷。

患儿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出血症状,如皮肤出血、鼻出血、齿龈出血、青春期女孩月经过多过久和外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可存在遗传史。体格检查除出血倾向以外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是常规化验如血小板计数、凝血象均正常。光镜下若注意血小板可有形态或分布的变化。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或完全不收缩,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降低。对玻璃珠黏附率减低,对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胶原、凝血酶都不发生聚集反应,但对瑞斯托霉素或牛纤维蛋白原聚集反应则正常。

GT的确切发病率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应用,GT的确诊率一定会上升。陈方平等(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13(1):5-7)报告了17年间收治的25例GT,男女之比为1.5∶1,约32%来自偏僻农村的近亲婚配家庭,发病年龄为2~26岁,平均为7岁。虽然出血缓急不同,但均有幼年出血倾向,可早在新生儿期出血。以皮肤出血为最易见,一些患儿随年龄增长出血减轻,可从事基本正常的生活或学习。

病历摘要

患儿,女,12岁。反复鼻出血5年,月经过多1次。自幼皮肤易出瘀斑,每在摔倒后出现,家长未曾在意。上学后鼻出血易发生,平均每年20余次,一般持续10余分钟堵塞后止。月经来潮后经血过多,持续10天不止而来诊。门诊化验血小板234×109/L,以出血原因待查收入院。病后面色渐苍白,伴乏力、头晕及恶心,无头痛及血尿,食欲差。家居辽阳县山区,无明确遗传史。

体格检查:T 36.7℃,状差,面色苍黄呈重度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颈软,呼吸平稳,双肺音清。心尖Ⅲ级缩鸣,全腹软,肝脾未及,下肢无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 18.6×109/L,N 0.85,L 0.15,Hb 52g/L,PLT 272×109/L,镜下血小板偏大且离散。尿便常规正常。肾功能、肝功能正常。②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为0.6∶1,粒、红、巨核三系未见异常形态,红系增生显著,可见中晚幼红增多及豪-乔小体、分裂象,网织红增多。巨核细胞39个,各阶段无异常。NAP 95%。③病毒血清学:IgM均阴性。④凝血象:出血时间延长为15分钟,24小时血块不收缩。vWF因子及Ⅷ、Ⅸ、Ⅺ因子均正常。

入院诊断:血小板功能性疾病、失血性贫血(重度)。

治疗措施

1.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功能如下:①外周血涂片示血小板聚集现象减少,多呈散在分布,形态略大;②对ADP、胶原和肾上腺素诱发的聚集无反应;③对瑞斯托霉素反应阳性;④GPⅡb/Ⅲa含量为正常对照的41%,故确诊为GT。

2.以对症为主,止血主要靠输注血小板,尽量应用新鲜血,因为血小板的体外寿命为7~10天。

(1)输注血小板:10U/次,连输3天后月经停止,皮肤出血斑变淡。

(2)纠正贫血(重度):输注浓缩RBC,每次2U,总计5次10U,使Hb上升到98g/L。口服血红素铁(益气维血颗粒),每天3次,1次10g,连服到出院。

(3)常规予能量合剂及抗生素。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下一篇:病例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