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病例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作者
郝良纯
案例诊断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导读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也称von Willebrand病,由von Willebrand于1926年首次报道,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也可呈隐性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因血浆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 vWF)缺乏或分子结构异常,导致凝血障碍、血小板黏附不良所致。

vWF是一种异源性血浆多聚体糖蛋白,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的21带上,全长178kb,含52个外显子,51个内含子,其mRNA长约8.7kb,编码281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vWF的基因缺陷是其分子病理学基础,包括基因缺失、插入、无义点突变三种机制。其血浆浓度为5~10mg/L。

vWF与Ⅷ抗原部分平行。由于Ⅷ因子中的低分子量部分具有凝血活性(FⅧ∶C),高分子量部分由FⅧ∶Ag和FⅧ∶vWF组成,故患本病时,FⅧ∶C和FⅧ∶Ag减少。FⅧ∶C由肝脾或单核细胞合成,受X染色体控制;FⅧ∶Ag和FⅧ:vWF由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合成,由常染色体控制。vWF的亚单位上至少有5个位点,用于结合GPIb、GPⅡb/Ⅲa、胶原、肝素和Ⅷ因子。

vWF的生理功能:①作为一种黏附蛋白,与血小板膜和受损血管内皮下组织结合,介导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的黏附,参与初期止血过程;②和FⅧ非共价结合,使其不被廓清,FⅧ∶C的体内半衰期延长。

本病的发病率各国报告不尽一致。1979年,瑞典Nilson调查了260个家族785例,认为发病率为10/10万;1983年,意大利的一组资料显示为570/10万。国内的详细资料不多。我院每年收治出血性疾病约300余例,按疾病分类依次为ITP、血友病、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其他的凝血因子缺乏症等,血管性因素所致出血(如过敏性紫癜)散布于各专业,而维生素C缺乏症近年已罕见。

病历摘要

患儿,女,7岁,以“反复性鼻出血4个月,皮肤易青肿10天”为主诉入院。自生后10个月行走后下肢偶有瘀斑,未予注意。近4个月鼻出血6次,每次易止,量不多。近10天下肢出现自发性青肿,局部触痛,略影响活动而就诊。平温,无咳及泻吐,食欲好。家族史无同类出血性疾病,为独生女。

体格检查:状好,皮肤无出血点及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正常,肝脾不肿大。双下肢伸面见2处淤斑,局部略肿胀,轻压痛。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 7.2×109/L,N 0.71,L 0.24,Hb 112g/L,PLT 153×109/L。②尿便常规、肝功能、DIC筛查、心肌酶谱等均正常。③凝血象:BT延长,15分钟(对照为3分钟),CT 13分钟(试管法,对照为6分钟),APTT较对照延长31秒,PT 12秒(对照10秒),FDP 8mg/L,D-二聚体阴性。FⅧ∶C含量仅为对照的32%,FⅧ∶Ag减少,vWF定量0.14mg/L(对照为8.5mg/L)。

入院诊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治疗措施

1.输新鲜血浆200ml/次,间隔1天后再输。出血停止。复查BT转为正常。

2.嘱禁用阿司匹林、解热止痛剂、双嘧达莫,以防出血加重。

3.应定期随访,嘱注意保护,防止创伤。月经来潮后即复诊指导,出院。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甲型血友病 下一篇:病例 血小板无力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