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既往称作原发性/特发性(primary/idiopathic)。发病率较高,占出血性疾病住院患儿的80%以上。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由于患儿的血液中可检测出抗血小板的抗体,因而近年来被称为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ITP的病因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吸附在血小板表面,通过血液循环,在肝脾内滞留,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而破坏。PAIgG数量越多,血小板破坏越多,血小板减少也越严重。PAIgG水平持续升高,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文献中已有证明CITP患儿血清存在着血小板膜糖蛋白(GP)自身抗体。目前,CITP公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同时发生Coomb试验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Evan综合征)。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后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关。病毒感染激活多克隆B细胞,其中某克隆的B细胞针对GP成分产生抗体,由IgM型做介导产生暂时自身免疫现象,而与CITP的IgG型抗体不同。新生儿若其母患本病,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而发病,所以ITP是免疫机制引起的疾病。本病分急性型、慢性型和反复型。急性型一般80%在6个月内治愈,慢性型及反复型约占20%左右,在1年至数年治愈。预后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有密切关系,血小板轻度和中度减少,出血症状相应较轻,如为重度、极重度减少则出血症状严重,血小板在(10~20)×109/L或更低,可致多脏器(如消化道、泌尿道等)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随着血液学的发展,使成分输注血小板成为可能,以及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和免疫抑制剂等应用,使本病预后大为改观。
患儿,男,12岁,以“全身广泛出血点、大面积出血斑、鼻出血14天,呕血、便血、血尿3天”为主诉入院。14天前感冒后双下肢足背散在小出血点,日渐增多,全身广泛出血点及紫斑,病后4天入当地医院,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给予氢化可的松0.15g/d,静脉滴注治疗12天,病情加重,瘀斑增多,鼻出血不止,填塞后渗血,口腔内、舌面出血点及血疱,齿龈渗血,间断血尿,每天4~5次,来诊前呕吐黑紫色血块,量约300ml,大便呈柏油样,每天10余次,乏力、多汗、不能走路,自觉心悸、气短、口渴,紧急护送入本院,抬入抢救室。
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186次/分,呼吸34次/分,体重48kg,血压13/7kPa(100/50mmHg),意识清楚,应答准确,发育营养中等,面色、口唇、手足掌苍白,周身广泛出血点及大块出血斑,双眼球结膜一致性鲜红出血斑,鼻孔填塞纱布条在渗血,口腔黏膜舌面、口唇及口角处较多的出血斑及血疱。四肢、颈部、胸背部及腰部、大腿内侧部较多的出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音清,心音低钝如奔马律,心律整,有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86次/分。腹平软,肝肋下1.5cm,剑突下2.5cm,质软,无压痛,脾未触及。胸骨无压痛,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①血象:RBC 3.00×1012/L,Hb 75g/L,Ret 0.04,WBC 16.3×109/L,杆状核中性粒细胞0.05,N 0.60,L 0.18,早幼粒0.01,中幼粒0.02,晚幼粒0.03,单核0.01,晚幼红细胞0.05,PLT 10×109/L。②尿常规:血尿呈洗肉水色,红细胞满视野/HP,尿蛋白阳性,无管型,便潜血强阳性。急检DIC阴性。③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1000∶125),G/E之比为52.5∶42.4=1.2∶1,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形态及比值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幼红为主,胞质量少,花瓣红、分裂红及嗜多染红细胞易见。淋巴细胞相对减低。巨核系统细胞增多,有87个,未见到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罕见。Rc增高为2.8%。
入院诊断:急性暴发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上呼吸道感染、类白血病反应。
1.因暴发性,出血症状严重,多脏器出血,立即筛查DIC,阴性后紧急输新鲜血补充血容量及输血小板,需足量,同时输入止血剂:酚磺乙胺(止血敏)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地塞米松20mg,按0.5~1mg/kg,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7.5g/d,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辅助以维生素C、ATP、辅酶A、氨肽素、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控制感染,选择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抢救过程中吸氧,口腔护理,鼻孔填塞,注意镇静,防止躁动,注意出入水量,特殊护理,密切观察。
2.输新鲜血和血小板及补液,补充血循环量,抗休克3天血压稳定,6天血尿消失,口唇、舌部血疱3~4天明显吸收,7~8天口角血痂脱落,周身出血点及出血斑大部分吸收,10~14天无新的出血点及出血斑。4周双眼球结膜出血斑全部消失。总计输血2600ml,血小板18U。
3.血小板正常后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10mg/次,每天3次,2~3天后,血小板重新下降至30×109/L,并有出血迹象,重新起用地塞米松原量静脉滴注,治疗10天,血小板有所回升,但激素的副作用明显出现,面部有较多的痤疮,食欲亢进,脂肪增厚。
4.由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换用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减量至停用,而用长春新碱(VCR),每次1mg,每周1次,静脉滴注。连续用8周,血小板稳定上升,至100×109/L,激素副作用消失,一般状态好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