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
郝良纯
案例诊断
慢性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导读

根据不同的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可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现认为本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为: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代之以脂肪组织及纤维化,伴有造血功能衰竭,循环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明显减少(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的原因是毒物、放射性物质和免疫损伤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或其微环境,因而减少了正常血细胞更新的能力,但很多情况下致病原因不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多因机体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最多见为药物,其中氯霉素诱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较常见。20世纪80年代统计约占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38.2%~68.4%。近年,随着人们对本病因的认识,氯霉素应用非常慎重,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氯霉素所致本病起病隐袭,用药至确诊时间为4~16周。其他药物如磺胺类、抗癌药物及抗惊厥药物引起者均有报道。除药物之外,病毒感染,尤以非A、非B肝炎占本病病因0.3%~8%,其他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均可诱发。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占绝大多数。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急性型与慢性型病例之比为1∶4.6。

病历摘要

患儿,男,13岁,以“面色苍白、乏力、反复鼻出血2个月”为主诉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色逐渐苍白,伴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上楼困难。间断鼻出血3次,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不易止,下肢外伤处有青斑。病后无发热、骨痛、咖啡色尿。因学习紧张,家长未予注意及诊治。既往史:平素健康,家居城镇,患感冒时家长经常给口服安乃近退热。

体格检查:意识清楚,精神萎靡,步入病房。皮肤苍白,中度贫血貌,周身见多处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呼吸平稳,双肺清音。心尖部Ⅱ级收缩期杂音,不传导。全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WBC 3.3×109/L,N 0.26,L 0.74,Hb 72g/L,RBC 345×1010/L,MCV 110fl,MCH 36pg,MCHC 38%,PLT 36×109/L。②Rous试验3次均阴性,糖水试验阴性。③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其中粒系占0.208,各阶段比值均偏低;红系占0.28,以中幼红细胞为主,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占0.368。环2片见巨核细胞1个,未见产板巨核细胞,血小板罕见。分数外易见网状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等形成的非造血细胞团。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

入院诊断:慢性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措施

1.免疫抑制治疗(IST):环孢素A 5mg/(kg·d),每天2次,在治疗第7天监测血清药物浓度为125.7mg/L,连续口服3~6个月以上。治疗到第135天血小板上升至92×109/L,白细胞和血红蛋白也稳步提高。

2.联合免疫干扰

(1)甲泼尼龙:负荷量为20mg/(kg·d),该病例为1g/d,静脉点滴,3天后改为0.5g/d,持续3天后改为0.25g/d,再持续3天改为0.12g/d,3天后停药,改为泼尼松45mg/d,分3次口服,1个月内逐渐停药。

(2)丙种球蛋白:1g/(kg·d),连续2天,之后每个月应用1次,总计6个月。

3.雄激素 司坦唑醇2mg/次,每天3次,口服。持续大约6~12个月。

4.辅助药物 利血生、鲨肝醇、氨肽素及生血丸等。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下一篇:病例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