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因多种因素使机体免疫反应异常而产生抗自体红细胞的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上或游离于血清中,使红细胞加速破坏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本病是小儿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在各种溶血性贫血疾病中,AIHA为最多见,以1~5岁的发病率较高。急性型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多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很少死亡;慢性型多为10岁以上儿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效果不肯定,病死率约为10%。合并血小板减少的(Evans综合征)预后大多严重。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原因不明,后者多继发于单核-巨噬系统肿瘤、结缔组织病、感染、药物、肾脏及胸腺肿瘤等。根据自身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可分为温抗体与冷抗体型。温抗体主要为IgG,多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在血清中的浓度很低,在37℃时反应最活跃,为一种不完全性抗体。冷抗体包括冷凝集素(属于IgM)和冷溶血素(属于IgG)两种抗体,均为完全性抗体。冷抗体除了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外,在血清中可有很高的浓度, 在30℃以下反应最活跃。
AIHA因病因及抗体类型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其主要的共同特点是:①溶血;②黄疸;③肝脾大。
具有确定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
1.抗人球蛋白试验,包括直接试验,是测定吸附在红细胞膜上的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是测定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完全抗体。应用单株抗人球蛋白血清,可测出抗IgG及抗C3等。如阳性时皆说明溶血是自身免疫所致。
2.冷凝集素试验测定冷凝集素病。
3.冷溶血试验是测定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病。
4.溶血性贫血的血液象、骨髓象、血液生化学及尿的改变等。
患儿,男,3岁,以“咳嗽、气促7天,发热3天,腹痛伴黄疸2天”为主诉入院。平素健康,于7天前受凉后鼻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喘,口服复方磺胺甲
𫫇唑治疗。3天前咳嗽、喘加重,并发热37.5~39.0℃。2天前突然发生腹痛、哭叫不止、恶心、呕吐,尿呈葡萄酒色,并发现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烦躁不安,不思饮食,睡眠不实,大便少、色黄,无出血。曾在当地医疗单位治疗5天,静脉滴注吉他霉素及庆大霉素5次,病情不见好转急诊入院。既往无黄疸病史,家族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9.0℃,P 140次/分,R 32次/分, Bp12.8/8kPa(96/60mmHg),BW 18kg,营养发育良好,脂肪丰满,意识清楚,面色苍黄,重度贫血貌,口唇结膜及手足掌苍白,巩膜及周身皮肤中度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呼吸促,鼻翼扇动,三凹征明显,口鼻周围轻度发绀。可听喘鸣声。咽充血,扁桃体Ⅱ°肥大。心音亢进,心律整,心尖Ⅱ级缩鸣,心率140次/分,双肺中小水泡音密集。腹平软,脐周压痛,无肌紧张,肝肋下2.0cm,剑突下3.0cm,质Ⅰ°~Ⅱ°,脾肋下3.0cm,质Ⅰ°。生殖器、四肢无畸形,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①RBC 1.23×1012/L,Hb 47g/L,HCT 15%,MCV 110fl,MCH 35pg,MCHC 0.32,Rc 40%,WBC 42.0×109/L,N 0.55,St 0.10,L 0.20,早幼粒细胞0.03,中幼粒细胞0.05,晚幼粒细胞0.07,有核红细胞27%,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异形、盔甲形、椭圆形、泪滴形。PLT 279×109/L。②尿常规:蛋白阳性,红细胞阳性,酮体阳性,尿胆原强阳性,胆红素阴性。WBC 1~3/HP,RBC 0/HP,上皮0~2/HP,管型0/HP。③血胆红素53.0μmol/L,间接胆红素48.4μmol/L,直接胆红素4.6μmol/L,HAV、HBV、HCV皆为阴性。ALT 17U/L,ALP 2U/L;尿素氮4.09mmol/L,肌酐53μmol/L。④溶血象:抗人球蛋白试验强阳性,抗IgG强阳性,抗C3阳性。酸溶血阴性;糖水溶血阴性,红细胞脆性试验增高,红细胞孵育脆性增高,红细胞自溶率稍增高,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正常。⑤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1000∶232)。粒系与红系之比为0.4∶1,粒系统28.5%,红系统65.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淋巴细胞5.0%,巨核细胞系统正常,血小板成堆易见。⑥抗多价病毒血清(8种)IgM抗体阴性。⑦血培养两次分别是费劳地枸橼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血气检查为失代偿性酸中毒。⑧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双肺纹理明显增强且模糊,双侧中下野条片状影。⑨腹部B超检查:肝脾增大,胆囊正常。
入院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危象、重度贫血、贫血性心功能不全、支气管肺炎、脓毒症(金黄色葡萄球菌)。
1.立即清理呼吸道,吸出分泌物,氧气罐吸氧。因烦躁予镇静剂,水合氯醛灌肠。用雾化吸入方法稀释溶解黏稠的分泌物,改善呼吸困难。
2.纠正离子紊乱,纠正酸中毒,根据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给予5%碳酸氢钠,按5ml/kg快速滴注。输液总量要根据脱水、酸中毒和肺炎以及尿量、心功能状况等随时改变。
3.急症输血是抢救的重要措施,该患儿血容量严重减低,周身乏氧,脑乏氧,并已发生因血容量不足的心功能不全,唯有输血才能使心率降至正常,改善心功能不全。但输血必须输用3次生理盐水洗涤后新鲜红细胞的悬浮液,除去红细胞抗体及血浆,以免加重溶血。该患儿输注红细胞悬浮液3次,每次200ml。通常根据心功能改善情况、贫血程度而决定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为确保心功能,输血速度不宜快。
4.免疫抑制治疗,激素治疗,选用了甲泼尼龙注射剂,按3mg/kg,每天1次静脉滴注。根据临床症状、贫血改善、网织红细胞的下降程度决定静脉滴注的时间。病情好转后减量或改用泼尼松口服,但必须有足够的疗程。
5.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支气管肺炎,病情较重,选择院外未用过的药物,后因血培养2次阳性,已做药物敏感试验,选择高度敏感的抗生素,头孢哌酮100mg/(kg·d)及阿米卡星7mg/(kg·d),静脉滴注。
6.输注丙种球蛋白,输注量按0.2g/(kg·d),连续3天,可起减慢溶血作用。
7.白蛋白静脉滴注,20%白蛋白50ml输注2次,促使胆红素排出,减轻黄疸。
8.辅以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及叶酸治疗。
9.通过上述治疗后,转危为安。发热由37.5~40.0℃,经12天体温36.5℃,红细胞及血红蛋白20天升至正常,网织红细胞37天近于正常,白细胞25天后正常,10天后外周血象幼稚粒细胞消失,有核红细胞消失。2次血培养未生长细菌。精神活泼,面色红润,皮肤、巩膜黄染消失,呼吸平稳,心音有力,律整,Ⅱ级缩鸣消失,心率99次/分,住院60天痊愈出院。出院时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抗IgG阳性,抗C3阴性。出院后日服泼尼松5mg,连续口服3个月再改为2.5mg,连服3个月,无复发并且Coomb试验转为阴性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