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病例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作者
张立忠;郝良纯
案例诊断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导读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的常见营养非均衡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其病因为:①小儿由于生长发育快,铁需要量增加;②体内贮铁不足;③因非均衡饮食,摄入铁不足;④铁的丢失和消耗过多等。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良好等特点。近几年来,各种营养缺乏症已明显减少,但缺铁性贫血仍是常见的威胁小儿健康的营养缺乏症。

病历摘要

患儿,男,11个月,因面色苍白、发热、咳喘3天入院。平时面色苍白,受凉后发热38℃,咳嗽、喘,经过抗感染治疗好转,反复发作3天。平素汗多,睡眠不实,进奶量减少,逐渐消瘦。

既往史:经常腹泻,稀绿色蛋汤样便,每天5~6次,易感冒。

个人史:足月顺产,第1胎,出生体重3.4kg,以母乳喂养至今未加任何辅食,3个月会笑,9个月独坐,母孕期以素食为主。

体格检查:T 37.9℃,P 106次/分,R 32次/分,BW 7kg。发育营养落后,意识清楚,面色苍白,贫血貌,结膜口唇及手足掌苍白,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方形,前囟2.0cm×2.0cm。胸廓对称,可见三凹征,肋骨串珠。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声。心音有力,心律整,有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08次/分。腹部膨隆,肝肋下2.0cm,剑突下2.0cm,脾肋下1.0cm,质Ⅱ°硬。四肢活动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RBC 3.06×1012/L,Hb 66g/L,Hct 22.7%,MCV 73fl,MCH 22.4pg,MCHC 30.8%,Ret 0.02,WBC 18.0×109/L,杆状核0.02,N 0.42,L 0.29,嗜酸性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2,中幼粒细胞0.05,晚幼粒细胞0.10,有核红细胞0.08,PLT 183×109/L。②血清铁439μg/L(正常值750~1750μg/L),总铁结合力3112μg/L,血清铁蛋白10μg/L。③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无核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1000∶205,粒系占70.4%,红系占18.2%,粒系与红系比值为3.8∶1。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值呈现左移,原粒1.0%及早幼粒细胞3.0%,胞质可见空泡变性及退行性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红系增生活跃,早幼红细胞6.0%,比值偏高,无核红细胞大小不等,大红细胞中空淡染区扩大,红细胞中空淡染区扩大。可见各期红细胞分裂象。淋巴细胞11.4%。巨核细胞系统全片43个,未见产板型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不良。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88%,积分310分。铁粒幼细胞5%,骨髓外铁、含铁血黄素阴性。④溶血象:Coomb试验、抗C3及IgG阴性;红细胞脆性试验降低。

入院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治疗措施

1.补充铁剂及各种维生素类及微量元素 每天35mg元素铁,口服。连续口服2个月。

2.选用头孢呋辛治疗,每天量按0.75g,分2次,静脉滴注。5天后体温正常,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

3.治疗佝偻病,维生素D3注射剂,30万U,每月1次,肌内注射,连续6个月进行治疗。连续口服钙剂。

4.原未加辅食,以母乳及牛奶混合喂养,改善喂养添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类的蛋白食物和肉类、肝类、鱼类、动物食品、绿叶菜及水果等,由少量逐渐添加以改善机体营养不良状态。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皮肤色素失禁症 下一篇:病例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