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面部血管瘤病(encephalo facial angiomatosis,Sturge Weber综合征)又称神经皮肤血管瘤病,因面部血管斑痣与三叉神经分布一致,故也称为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该病亦属少见病之一,属神经皮肤综合征范畴。本病的特征为:①出生后即可发现一侧面部血管斑痣,形状不规则,不突出于皮肤表面,呈淡红色、暗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有的也伴有肢体、唇等部位血管痣。②80%~90%的患儿伴有惊厥,发病年龄不一,一般在生后不久或2~6岁发病较多,最常见的为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血管痣对侧肢体抽搐、偏瘫,多为轻瘫。③智力低下,表现为动、静力发育均落后于同龄儿。④可伴有青光眼、脉络膜血管瘤、视力差、偏盲等。⑤可伴有躯体肥胖,少见生殖器官发育不良、下颌前突等。⑥到10岁左右摄颅骨X线片可见有轨道状的双道钙化线,为此病特点。脑CT检查显示患侧脑皮质有异常钙化区。MRI脑血管造影可见脑血管畸形。目前应用脑MRA检查(脑磁共振血管造影)能更清晰显示脑血管畸形表现。
本病也为神经皮肤综合征之一。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散发存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神经皮肤综合征包括40余种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神经纤维瘤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我们讨论的脑面部血管瘤病等。迄今为止,此类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有人研究认为可能于胚胎发育早期,由于细胞增殖衍化活跃,起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器官发育异常,特别是神经、皮肤和眼睛的异常,以致出生后神经皮肤表现出病变。本病病理改变主要是软脑膜血管瘤、静脉内皮细胞增生、病变部位脑膜增厚,最常见于枕叶,与皮肤血管痣同一侧。软脑膜血管瘤下面的皮质有退行性变,表现为萎缩及硬化,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减少,胶质增生,在脑皮层可有钙质沉着,病侧侧脑室可扩大,所以临床表现有抽搐及智力低下。
患儿,女,4个月。生后即发现整个面部均由血管痣覆盖,唇部向上突出也为血管痣所致,近1天因出现抽搐来就诊。抽搐时双眼凝视,牙关紧闭,四肢屈曲强直、抖动,持续至1~2分钟缓解。抽搐时意识不清,无二便失禁,不伴发热。既往史:患儿生后3个月在我院眼科做过青光眼手术。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现4个月不会大笑,见母亲无特殊表现。已添加蛋黄及维生素D、钙等。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遗传代谢病家族史,也无同类病史。
体格检查:T 37.6℃,P 112次/分,R 32次/分,神清,状态可,呼吸平稳,无发绀。前囟平坦。颜面部皮肤均为血管痣所覆盖,暗红色,不突出于皮肤表面,唇向上突出,也呈暗红色。浅表淋巴结肿大,颈软,心肺未闻及异常,腹平,肢温。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脑CT显示双侧脑皮质有异常钙化区,当时未行脑血管造影及MRI检查。
该患儿于4.5岁、8岁时因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先后2次在我院再次就诊。此时已显示出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表现脾气大、易冲动,但能维持日常生活,无神经系统异常改变,至今未上学。后2次来我院时曾做过CT、MRI、MRA检查,CT显示脑皮质有异常钙化区,MRA显示双侧脑膜上的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畸形。该患儿6岁时,因视物不清再次在我院眼科手术治疗,有视网膜脱落,现双眼视力仅为0.1。
入院诊断:脑面部血管瘤病。
1.该患儿来诊时频繁抽搐,当地医院应用水合氯醛治疗无效急诊转入我院。所以治疗本病止抽搐是当务之急。故采用地西泮、氯硝西泮静脉缓注。因此类药物脂溶性很高,能迅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进入脑组织,抗惊厥效果较好。止抽搐后,给予口服抗癫痫药继续治疗。因该患儿为脑面部血管瘤病,脑部有器质性改变属继发性癫痫,故抽搐控制较难,应联合用药。选择了氯硝西泮、大量维生素B6及丙戊酸钠治疗。
2.营养脑细胞,防止脑水肿。由于患儿反复抽搐且持续时间长,故要保障脑的营养供应及氧的供给。应用能量合剂、激素及甘露醇治疗。给予吸氧、监护,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3.防止继发感染及病房内交叉感染,给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
4.因有的患儿出现瘫痪(轻瘫较多),故应加强肢体功能训练,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注意开发智力,使智商尽可能提高到最佳水平。
5.做好家长的思想及培训工作,使患儿父母配合医生更有效地进行治疗。此类患儿往往均存在自卑感。如本例患儿,现已8岁,仍不能上学,不愿照镜子,不合群,易激动,故应关心、爱护这些患儿,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6.如有青光眼应对症或手术治疗。
该患儿经上述治疗36天抽搐明显减轻、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好转出院。
1.临床上遇到血管痣、血管瘤患儿不要轻易告之去冷冻或做激光。应慎重排除本病,否则易造成血流不止甚至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2.积极控制癫痫,临床经验是联合应用抗惊厥药物效果好。同时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可减轻抽搐。用药、换药、停药都应该逐渐进行加量或减量,否则易引起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
3.在治疗中发现一些家长对治疗采取消极态度,用药不及时、不规律,对孩子智力低下及瘫痪训练不规范、不严格,所以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不但要治疗孩子的病,也要成为家长的心理医生,多给以指导、咨询,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得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