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 disease(WD),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阳性家族史达25%~50%。在1912年由Wilson首先描述。主要病理改变为豆状核变性及肝硬化,因而得名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环以及较少见的肾功能障碍、骨骼改变、溶血等。群体中WD的患病率为0.5~3/10万,儿童和青年人最常受累,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急性型可在数月至年内死亡,多伴有高热、消瘦及急剧进行的肝脏症状。慢性型者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自从1956年应用青霉胺治疗以来,本病的预后已有所改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W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明确WD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由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该酶内含3个功能区,目前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都在ATP酶功能区,且有多种突变型。我国WD患者ATP7B基因有3个突变热点,其中R788L为中国人群高频突变点。WD基因精确定位为WD临床症状前诊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方法。
患儿,男,12岁。住葫芦岛市。1999年6月入院,该患儿双下肢疼痛、水肿、尿少已1年,此期间曾先后出现过左大腿及小腿2处骨折。追问病史,近3个月说话口齿不清、流口水、哭笑无常、情绪不稳,在当地诊治1年未确诊转来我院。无震颤及黄疸病史。一胎,足月,顺产,无窒息,生长发育正常。8岁上学,学习成绩好。家族中无肝硬化及类似患者。
体格检查:T 36.4℃,P 72次/分,体重40kg,呼吸平稳、表情较呆板,情绪不稳定,无故哭笑,皮肤及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大,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肝未触及,脾肋下及边。四肢各大小关节无红肿热痛,双下肢水肿,有指压痕。走路腿痛不敢持重,需搀扶。肉眼可见角膜边缘有灰绿色色素沉积。
神经系统检查:无面瘫及眼震、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张口下颌不偏、伸舌居中。痛觉正常、位置觉正常。四肢肌张力增高,呈折铅管样,双手取物及解纽扣不灵活,因腿痛不敢行走,下肢运动状况难查明。构音障碍,说话口齿欠清。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6×109/L,RBC 4.19×1012/L,Hb 126g/L,PLT 43×109/L。铜蓝蛋白(CP)0.03g/L(正常参考值0.27~0.47g/L);血清铜13.2μg/dl(正常参考值63~123μg/dl);尿铜155.86mg/24h(正常参考值0~30mg/24h)。眼科裂隙灯检查K-F环阳性。
B超肝表面积明显缩小,内部结构粗糙,肝静脉显示欠清,门脉直径1.2cm。双肾大小正常,下腹可见深约2.1cm的液性暗区,脾肋间厚5.9cm,肋下长约4.3cm,超声提示脾大、肝硬化、腹水少量。双下肢X线平片显示骨质疏松脱钙,左股骨下1/3段及胫骨上1/3段骨折,有骨痂形成,但形成不良。头部CT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长片状低密度。尿常规红细胞+++/Hp,蛋白++。
入院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多系统受累(肝脏、神经系统、肾脏、骨骼及血液系统)。
1.采用低铜饮食。
2.给予青霉胺口服(需先做试敏)20mg/(kg·d),总量分3次口服;硫酸锌0.1g,每天3次口服;利尿剂及保肝药物等。
3.经治疗水肿渐消,能短时间独行,病情好转,血、尿生化指标好转,回家继续服药。追踪复查病情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