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又名Bourneville病,属神经皮肤综合征范畴。临床本病少见。发病率为3/10万,男女比例为(2~3)∶1。文献报道该病多数呈TSC1和TSC2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TSC阳性家族史约占14%~50%,其余为散发。其主要临床特点为:
1.面部皮脂腺瘤、皮肤色素脱失斑及咖啡牛奶斑、鲨鱼皮斑或存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改变。
2.癫痫发作约占70%~100%。抽搐常为婴儿痉挛症发作、肌阵挛发作或失张力性发作。随着年龄增长,发作形式逐渐转变成部分性发作或强直阵挛发作。有的患儿有时发作可自然停止一段时间,不久再次发作,呈间断性。
3.智力低下,约60%的患儿有智力障碍。其程度可轻可重,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智力减退和行为障碍常与早期即有癫痫发作有关。统计显示几乎所有智力低下者均有癫痫发作。患儿多有精神改变和行为异常,常常情绪不稳,易冲动。少数病例可出现幻觉、幻视、思维错乱等表现。
4.有些患儿还可出现视网膜病变、脑积水,脑及肝、脾、肾、肺、心等部位发现肿瘤或多囊肾等。
5.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大脑皮质内存在多发性黄白色结节,触之硬如软骨,大小不一,少则1~3个,多到20~40个;结节内可有钙盐沉着而产生钙化或囊性变。
6.辅助检查 头部X线摄片可见颅内钙化和脑室壁上钙化。气脑造影见到脑室壁为“烛泪”样变。头颅CT可见大脑半球和脑干多灶性结节状变、多灶性低密度。头颅MRI可见散在的多灶性高信号病灶,见于白质、灰质、脑室旁和脑干、小脑等部位。
本病诊断并不困难。典型的皮肤色素脱失斑、面部皮脂腺瘤、癫痫、智力低下,头部X线、CT或MRI可见多发钙化灶即可诊断。该病属神经皮肤综合征之一。近年来研究成果显示:神经皮肤综合征包括约40余种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病、脑血管瘤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讨论的结节性硬化症等。这些疾病多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一个较高的、不完全的外显率。目前对这类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最近研究表明: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与外胚层相关的组织、器官,特别是神经、皮肤和眼睛的某些异常有关。
患儿,男,25个月。以“间断抽搐6个月”为主诉入院。于入院前6个月患儿无明显诱因突然抽搐,当时意识不清、双眼凝视,点头鞠躬样,成串发作,四肢屈曲、拥抱痉挛,约持续1~2分钟,自行缓解。缓解时往往哭叫一声,而后又发作,可发作5~40下,后入睡,无尿、便失禁。开始抽搐大约2~3天出现一次。以后抽搐次数逐渐增加,入院时每天发作近10余次。在当地医院做脑电图,提示癫痫,用丙戊酸钠每天20mg/kg,分3次口服,不见好转故来我院治疗。病来始终无发热,不抽时精神状态较好,二便正常。既往史:患过“肺炎”一次。
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剖宫产,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2.5kg,生后混合喂养,生长发育尚属正常范围,14个月会走,语言发育差,仅会叫爸爸、妈妈等简单词语,能理解家长意图。反应尚可,已补充维生素D及钙片。
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但为二次婚姻。均否认遗传代谢病史及癫痫病家族史和同类病史。
体格检查:T 36.8℃,P 92次/分,R 28次/分。神志清晰,表情淡漠,呼吸平稳,五官端正,面部未见皮脂腺瘤改变。皮肤光滑。于腹部、背部、右大腿内侧可见色素脱失斑,似奶白色,共3块,有的状如柳叶约0.5cm×1cm,有的呈不规则状约0.5cm×0.7cm,有的呈三角状约0.3cm×0.6cm,不突出于皮肤表面,黏膜、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肢温。神经系统检查:反应较慢,无瘫。
辅助检查:①EEG:高峰节律紊乱。②头部CT提示:头部可见多处低密度改变,似结节状。侧脑室旁钙化点。符合结节性硬化改变。该患儿父亲做脑CT检查,脑CT可见2个钙化点。
入院诊断:结节性硬化症。
1.抗惊厥 因患儿来诊抽搐频繁,以致影响了正常生活,故加用氯硝西泮0.05mg/(kg·d),分早、晚2次口服。丙戊酸钠20mg/(kg·d),分3次口服,应用1个月后抽搐略较前好转,从每天发作10余次减少到2~3次。
2.有时患儿频繁抽搐,出现口周发绀、呼吸困难或持续状态发作时立即给以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监护治疗。
3.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如ATP、CoA、维生素C每次静脉滴注一次。同时合用营养脑细胞药物。
4.患儿频繁抽搐时,为防止脑乏氧、脑水肿导致惊厥加重,我们适时给予20%甘露醇每次2.5~5ml/kg,地塞米松0.2~0.3mg/kg,一般连续用3天。
5.因患儿频繁抽搐、进食差、抵抗力低,在病房内易感染其他疾病。为防止交叉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免感染加重病情。
经上述综合治疗一个月后患儿出院,抽搐次数从每天10余次减少到1~2次,有时24小时内无发作。出院后继续服用抗癫痫药及B族维生素,定期来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