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急性上颈段脊髓病变
病例 急性上颈段脊髓病变
作者
吴保敏
案例诊断
颈段脊髓髓内出血累及延髓及上段胸髓(C1~T3);脊髓休克期
导读

急性上颈段脊髓病变(myelopathy C1~3),脊髓位于椎管之中,外形近似一个圆形的长柱,占据椎管的上2/3,脊髓与延髓在枕骨大孔水平处相连,最上端为颈髓,颈髓共有8个节段,C1~8、C1~3为上颈髓,中下段颈髓(C4~8)膨大并延续到胸1(T1)。颈段脊髓解剖具有特殊性,颈段椎管较宽,横断面呈三角形,尤其是C1~2更为宽大,而上颈段脊髓没有颈膨大,占有椎管内的体积相对小,因此造成上颈段肿瘤、囊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易误诊和漏诊。颈膨大是支配上肢的神经起源处。脊髓是延髓的延续,因此上颈段脊髓病变常累及延髓。又因其在枕骨大孔附近,所以此区的病变(颅底、环枕畸形、后颅窝狭小、小脑扁桃体和延髓下疝(arnold-chiari畸形)、肿瘤及上颈段颈椎的病变、外伤(骨折、环枢椎脱位、鞭击综合征等)都可影响上颈段脊髓,上颈段脊髓病变与其下段(颈膨大、胸腰段)病变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都出现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尿便障碍,不同点是头颈部甚至面部受累,影响膈肌和体温调节,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呼吸困难和顽固高热,必须及时抢救、妥善处理,延误诊治会造成严重后果,致残甚至死亡。脊髓MRI对脊髓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病历摘要

患儿,男,11岁。1997年6月入院,病史为颈痛8天,头晕、呕吐5天,四肢瘫伴排尿困难3天,呼吸困难1天。

体格检查:T 40.8℃,神志清晰,呼吸急促,口唇微绀,口腔分泌物多。面红、无汗,左侧面部、左前头部及双侧颈部以下痛觉消失、位置觉消失,张口下颌左偏,左侧无知觉的嘴唇已被患儿咬破肿胀。无面瘫,右上肢肌力Ⅰ级,余3个肢体肌力0级,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引不出,双侧巴氏征及霍夫曼征阳性。双肺少量痰鸣,无湿啰音,心音钝,心率快,律正。下腹膨满、膀胱平脐。

辅助检查:CSF均匀一致,呈淡红色(三杯试验),离心后其上清液淡黄色。颈髓、胸髓磁共振成像(MRI)各序列扫描T1、T2加权均可见延髓背部及C1~T3脊髓内不规则高信号,C1~T3髓内出血,脊髓增粗。胸片正常。

入院诊断:颈段脊髓髓内出血累及延髓及上段胸髓(C1~T3),脊髓休克期。

治疗措施

1.加强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头转向一侧及时吸引口腔分泌物,轻柔空心掌拍背(避免振荡脊髓)。

(2)氧气头罩湿化吸氧。一周后呼吸平稳,停止吸氧。

(3)鼻饲高营养奶。

(4)按摩膀胱加压排尿无效后留置导尿管,定期放尿,每天2次用1/5000的呋喃西林液250ml冲洗膀胱,5天后拔导尿管改为按摩膀胱加压排尿,入院2周多尿潴留转为尿淋漓,塑料袋接尿(袋上部留通气口),每天清洗外阴,保持尿道口及肛周清洁。

(5)每2小时翻身更换体位,按摩骨突出部位(易受压的部位),防压疮。

(6)清洁口腔,唇涂油膏防干裂。

2.降温 每3~4小时用较凉的温水擦身,枕冰袋,腋下及腹股沟处置冰袋,室内放冰块、降室温。

3.止血 氨基己酸静脉滴注,肌内注射酚磺乙胺(止血敏),输新鲜血。

4.控制感染 每天静脉滴注青霉素2次,预防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

5.消除脊髓水肿及防止脊膜粘连用20%甘露醇100ml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10天(包括减量)。

6.给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药物、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等。

7.经治疗3周后脊髓休克消失,四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更加明显,尿淋漓,头面颈部感觉障碍减轻。1个月以后体温降至正常,排尿基本正常。肢体肌力恢复,右上肢达4级,其余3肢达2~3级。1.5年后复查,双下肢走平地步态尚稳,上下楼需扶楼梯栏杆,右肩胛及右上肢肌肉轻度萎缩,右上臂抬举高度平耳,左肩胛及左上肢肌肉萎缩明显,近端重,肩部肌肉萎缩更严重,几乎成了皮包骨,左上臂抬举勉强平肩,有翼状肩胛。复查脊髓MRI,颈段脊髓不规则软化,脊髓萎缩,颈膨大几乎消失。

8.病程40天急性期过后,将患儿转至康复科做肢体功能恢复治疗(针灸、按摩、功能训练等)。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癫痫持续状态 下一篇:病例 脑囊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