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偏瘫(acute hemiplegia)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而造成的脑局部缺血或坏死。临床表现主要是偏瘫。感染是本病常见的病因。本病一般发病年龄在6岁以前,3岁以内最为多见,极少超过12岁。国外资料某医院21年内收治86例,感染和外伤各11例,心脏病引起10例,镰状细胞病5例,血管畸形或其他原因各4例,闭塞性血管病引起16例,未明确病因25例。我院儿科神经病房1年内收治8例,占住院总数的0.98%,其中6例为感染所致,外伤1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近年来,本病在诊断上,特别是CT、MRI、MRA、DSA的引进及在临床上应用,对本病定位定性诊断及确诊率明显提高。本病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儿,女,11岁。以“左侧肢体运动障碍1天”为主诉入院。病前2天轻咳、流涕,无发热、头痛、呕吐、腹泻。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肌内注射林可霉素和地塞米松。来诊前1天,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右上肢不能抬举,右手不能握物,右腿无力,走路跛行。病后无抽搐、昏迷、流涎、失语、口眼歪斜及尿失禁等。
体格检查:T 36.6℃,P 98次/分,R 28次/分,Bp 12/9kPa(90/68mmHg)。一般状态佳,神志清楚,右侧偏瘫步态。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周围神经检查右侧上下肢肌力减弱,分别为Ⅱ级和Ⅳ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右巴氏征阳性,左侧上下肢肌力、肌张力及腱反射均正常。
辅助检查:EEG未见异常,脑血流图(TCD)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右>左。头部MRI是左侧内囊后肢片状T1T2异常信号,提示左侧内囊后肢梗死,外周血象8.4×109/L。
入院诊断:急性偏瘫。
1.入院后给予维持液、九维他、双黄连等静脉滴注。
2.同时给予曲克芦丁、地巴唑、消旋山莨菪碱及B族维生素。
3.经上述对症诊治及病因治疗,5天后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右上肢达Ⅲ级,下肢仍为Ⅳ级,巴氏征阴转。7天后右上肢肌力达Ⅳ级,右下肢肌力达Ⅴ级,右手握物自如,右下肢行走活动如常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