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acute infection polyradiculitis)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 Barre’s syndrome,GBS),是一种急性炎性脱髓鞘自身免疫性疾病。前驱感染中有病毒、细菌感染等,但以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感染常见,近年报告肺炎支原体感染、空肠弯曲菌感染也是GBS病前感染因子参与发病。病变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颅神经,有时也累及脊膜、脊髓和脑部。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腱反射消失。也可见多颅神经瘫和周围性感觉障碍。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严重患儿可出现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危及患儿生命。据资料统计,1985年全国21省农村流行病调查,患病率为16.2/10万,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冬夏两季为多发季节,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男性略多于女性。1993—1995年统计在我院儿科神经病房住院患儿700例中,GBS为30例,约占4%左右。近年来,本病发病率似有减少倾向,预后一般较好。有资料报道85%病例可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2%~10%可留有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病死率在3%~4%左右。本病在治疗上主要是综合对症和支持疗法。在出现呼吸肌麻痹时,应及时气管内插管并行机械通气治疗,使患儿度过呼吸肌麻痹期,可挽救其生命。目前,国外学者多采用血浆置换疗法,国内也有不少地区及我院采用全血交换疗法,都取得较好效果。这两种方法是通过换血和血浆置换,清除血浆中的抗周围神经髓鞘抗体或髓鞘毒性因子,消除或减轻对周围神经髓鞘的损伤,对改善症状、促进本病康复有明显作用。国内也有人开始使用bFGF(人基因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肽)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GBS,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欧洲一些学者及我们临床实践证实,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冲击治疗,对控制病情进展、促进疾病恢复收到显著效果,优于其他疗法。
患儿,女,11岁。以双眼复视2天、吐字不清伴四肢无力1天来诊。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成双,伴轻微头痛,不吐。来诊前1天说话吐字含糊不清,四肢软弱无力,以双上肢为重,不能抬举,双手不能握物。双下肢力弱,可站立行走,上楼梯感觉费力。病后无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无抽搐、无声音嘶哑、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尿便失禁或排尿便困难。既往于3年前患过“脊神经型GBS”,20余天恢复。
体格检查:T 36.5℃,R 20次/分,P 100次/分,Bp 12/9kPa(90/68mmHg)。发育营养良,神志清,步入病房,回答问话准确,语声有力,吐字不清。颅神经检查双眼内斜,外展受限,咽反射减弱,其余颅神经未见异常。周围神经检查双上肢肌力Ⅱ~Ⅲ级,双下肢Ⅳ级,肌张力减低,四肢腱反射均未引出。感觉系统未见异常,双巴氏征阴性,无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WBC 9.3×109/L,CSF细胞数 2×106/L,糖2.97mmol/L,蛋白0.19g/L,氯化物114mmol/L。头部MRI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脑干脑炎。
1.患儿入院后病情有迅速进展恶化趋势,入院的第2天出现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不能站立行走。第3天出现咳嗽无力,说话语声微弱,张口困难,饮水呛咳不能吞咽,转头耸肩不能。呼吸动微弱,腹式矛盾呼吸。双上肢肌力下降至0级,双下肢肌力Ⅰ级,病情明显呈下行性进展。临床考虑为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并球麻痹,Ⅱ°呼吸肌麻痹。立即转入PICU抢救治疗。
2.行气管插管(经鼻)加湿化气囊吸氧,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同时给予抗感染、能量合剂、脑活素、脱水剂、B族维生素、激素及输新鲜血等对症治疗。并随时检测血气,调整呼吸及水电解质平衡。
在上述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拍背、体位排痰,勤翻身,按摩躯体受压处及肢体,预防痰堵、坠积性肺炎及压疮发生。经上述综合治疗10天,度过危险期,病情趋于稳定和恢复。无呼吸困难,进食亦无呛咳,说话语音较前增强。试停氧观察,无发绀及呼吸困难。
3.2天后拔管,转回儿科神经病房继续治疗。住院60天可自由行走,说话语声吐字清晰,无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呼吸困难,四肢肌力恢复,上肢达Ⅳ~Ⅴ级,下肢达Ⅳ级。双眼内斜视及膈肌运动恢复欠佳,出院后继续治疗及加强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