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见于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肿瘤、炎症、维生素K缺乏等。在小儿多见于脑血管畸形及维生素K缺乏。临床表现:多骤然发病,又多在情绪激动或突然用力(如抬举重物、咳嗽、用力大便)等诱因下,急速起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短暂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腰穿为血性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与病因、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有关。有资料报道我国六城市调查,其患病率为31/10万,年发病率为4/10万,小儿发病较成人少,我院儿科神经病房一年收住420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2人,约占0.47%。
患儿,女,13岁。以“头痛、呕吐3天,发热1天”为主诉来诊。3天前在用力大便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难忍,以左侧前额部为重,为持续爆裂样痛,随之出现喷射状呕吐,约数十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头痛自觉稍有减轻。来诊前1天出现发热38℃,无流涕、咳嗽、腹泻。无抽搐、昏迷、失语及肢体活动障碍。既往自幼好头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
体格检查:T 38.5℃,P 96次/分,R 20次/分,Bp 14/9kPa(105/68mmHg)。发育营养良好,神志清,痛苦面容,被动体位。内科系统检查心尖搏动于锁骨中线外第5肋间10cm,胸骨左缘第2肋间处可闻及Ⅳ级以上收缩期粗糙喷射性杂音并可扪及细震颤,余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周围神经均未见异常。脑膜刺激征:颈强明显,布鲁津斯基征及凯尔尼格征阳性。
辅助检查:WBC 20.7×109/L,Hb 116g/L,PLT 150×109/L。头部CT:左半侧环池、小脑幕上及大脑大静脉池内可见高密度灶,左侧海绵窦内亦见高密度灶,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不除外海绵窦内血管畸形。脑脊液检查为均匀一致血性,离心上清液黄染。
入院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制止继续出血,防止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去除引起出血的病因和预防再发出血。
1.入院后首先要绝对卧床休息4~6周,此期间要避免一切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刺激因素,防止感冒、咳嗽及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对年长儿注意心理治疗,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同时给予止血、降颅压、防止脑血管痉挛、防止感染等对症治疗。
2.给予氨基己酸(EACA)及能量合剂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内压及尼莫地平口服。
3.经上述治疗,入院6天头痛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脑膜刺激征消失。第21天复查腰穿CSF恢复正常。复查头部MRI见包围池有一局限性低信号灶,与入院时头部CT改变比较,出血明显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