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溃疡性结肠炎
病例 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
毛志芹
案例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其发生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精神因素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从直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性便。本病病因不清,通常认为是包括感染在内的环境因素作用于多基因缺陷的具有易感倾向的个体,诱发异常免疫反应而致病。1903年,Wilks和Boas将本病命名为溃疡性结肠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本病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我国将其称为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儿童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结肠镜检查的开展,世界范围内儿童UC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欧洲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UC的发病率则从0.5/10万上升到3.2/10万,我国儿童UC发病率无明确统计数字。201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儿童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发表了“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但目前国内尚无儿童IBD的治疗指南。目前本病逐渐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近10年我院儿科消化专业诊治UC30余例。临床症状包括:①肠道症状:腹泻为主要症状,多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阵发性腹痛,多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②肠道外症状:发作期可有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或不增、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缓慢。有时可伴有关节炎、皮肤、眼、肛门及肝脏病变。临床特征是腹痛腹泻时好时坏,间断性加重与缓解交替出现。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小儿少见,早期诊断困难,并且小儿时期一旦发病,其病情及预后均严重,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病历摘要

1.病例1

患儿,女,4岁,以“腹泻1.5年,腹部高度膨隆20天”为主诉入院。患儿于2.5岁时因患肺炎、皮肤蜂窝织炎先后应用头孢菌素、青霉素、磷霉素钠治疗20天后,出现反复腹泻、排黏液脓血便,每天10余次,有时伴有里急后重。腹痛在排便后略为缓解,腹泻时轻时重。病情严重时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间断发热,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曾在当地医院静脉输白蛋白后水肿缓解。近20天,患儿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2℃,腹胀,腹部高度膨隆,双下肢水肿而来我院。无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T 38.7℃,P 128次/分,RR 28次/分,体重11kg。慢性重病容,表情淡漠,消瘦,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心音低钝,心率128次/分,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膨隆,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肝脾未及。双下肢呈中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245×1012/L,Hb 61g/L,WBC 12.0×109/L,N 65%,L 35%。多次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2~10个/HP,便潜血++~+++。血清钾2.3mmol/L,血清钠130mmol/L,血清氯91mmol/L。血浆总蛋白43.1g/L,白蛋白25.6g/L。

入院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2.病例2

患儿,男,12岁。以“反复左下腹疼痛、腹泻6个月,近7天便中带血”为主诉入院。在当地医院曾按“菌痢”、“细菌性肠炎”及“内痔”治疗未见好转来院就诊。

体格检查:T 37.2℃,P 100次/分,体重31kg,较消瘦。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5.26×1012/L,Hb 144g/L,WBC 10.8×109/L,N 62%,L 31%。便常规:白细胞30~40/HP,红细胞40~50/HP,便潜血++,便培养未见致病菌。结肠镜检查: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广泛黏膜糜烂、溃疡及出血。

入院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措施

1.病例1

(1)因患儿较消瘦,低蛋白血症且中度贫血,入院后给予患儿周身支持疗法。包括间断输新鲜血3次,每次100ml。输血浆2次,100ml/次,及白蛋白2次,50ml/次。静脉营养14天,丙种球蛋白400mg/(kg·d),共4天。经过上述治疗,5天后患儿心脏杂音消失,1周后腹部移动浊音消失。

(2)因患儿血钾低,每天在常规静脉滴注生理维持液的钾离子的浓度达到0.3%,同时口服钾制剂,每天10mg。10天后血钾浓度恢复正常。

(3)入院之初给予阿莫西林0.15g/次,每天2次,静脉滴注1周,患儿体温无明显下降,一周后加用甲硝唑每天7ml/kg静脉滴注3天,体温仍波动在38~39℃。说明抗生素治疗无效。结合患儿病史中有应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粪便肠道菌群中度失调。故停用抗生素,加用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次1.0g,每天3次口服,5~6天后大便次数及性状曾一度好转。

(4)因患儿家长拒绝做结肠镜检查,但依病史及体征临床上又高度怀疑溃疡性结肠炎,故按溃疡性结肠炎试验治疗。0.2%小檗碱40ml,地塞米松2mg,锡类散0.6g,保留灌肠1小时,15天后患儿大便转为成形软便。

(5)患儿病情好转后,家长要求出院继续治疗,遂失去随访。

2.病例2

患儿诊断明确,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每次0.375g,每天4次。抗感染Ⅱ号栓剂(甲硝唑0.4g,庆大霉素8万U)每次2枚,每天2次,肛注。0.2%小檗碱50ml,锡类散0.6g,地塞米松2mg保留灌肠,同时调整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2片,每天3次口服,10天后患儿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消失,出院继续治疗。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巨大肥厚性胃炎 下一篇:病例 克罗恩病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