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通常为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在小儿常为脓毒血症的并发症。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多见,但近年来病毒和支原体引起心包炎逐渐增多,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本病也不少见。此外,结缔组织病、白血病、尿毒症、黏液性水肿等也能引起。
急性心包炎的表现因心包积液的量和心包积液的速度而不同,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有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发绀,并可出现肝大、腹水,颈静脉怒张、奇脉、静脉压高、动脉收缩压低、脉压小等心包填塞征和心源性休克等表现。
心包炎的发生率并不很低,据我院儿科统计急性心包炎占心血管病住院患儿的6%~8%。因为本病能引起心包填塞或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凡在某些疾病的病程中出现用原发病不能解释的心前区痛、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等症状时应想到有心包受累的可能,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患儿,男,11岁。以“高热2周,腹痛、呼吸困难4天”为主诉来诊。患儿平素健康,2周前着凉后高热达38~39℃,咳嗽、胸痛,当地医院胸透诊为“肺炎”。用青霉素静脉滴注一周,体温降至37℃左右,病情稍有好转。但近4天来病情又加重,体温升至39.5℃,伴寒战、上腹胀痛、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下肢水肿,急来我院。发病以来,无呕吐及抽搐,无关节痛及皮疹,无皮肤感染及双耳流脓。门诊胸透发现“心影大”、“左胸腔积液”,故以脓胸、心包炎的诊断收入院。既往史:无结核、肝炎、风湿热。家族史:父母健康,无同样病及相关病史。
体格检查:T 39.2℃,P 140次/min,R 34次/min, Bp 80/60mmHg,静脉压20mmHg,急性重病容,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左肋间隙饱满,心尖搏动不明显,心界扩大,心左界在左乳腺外2cm,右界在右胸骨旁,心音遥远,各瓣口无杂音,心率快(140次/min),在胸骨左缘3~4肋间处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左肺后肩胛下叩浊,有管状呼吸音,语颤减弱,腹胀满,肝肋下3cm,肝颈反流征阳性,脾肋下1cm,腹水征阳性,双下肢水肿,四肢关节无异常,有奇脉,皮肤无化脓灶、无皮疹、无出血点。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8.9×109/L,N 0.92, RBC 301×1012/L。尿蛋白阳性,RBC 1~2/Hp, WBC 2~4/Hp。ESR 60~80mmH2O,ASO<250, CRP:阴性。血培养:阴性。X线检查:心影普大,呈烧杯状,并随体位而变,心缘各弓消失。透视下心脏搏动减弱,左肺中野大片阴影,左胸腔积液。心电图:心动过速,肢导低电压,ST段抬高,弓背向下,T波低平。超声心动图:左室后壁可见2.3cm液性暗区,内有点状条状絮状物。心包穿刺穿出180ml黄绿色黏稠脓汁,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药敏试验对头孢曲松钠敏感。
入院诊断:左大叶性肺炎、左侧脓胸、化脓性心包炎。
1.选用敏感抗生素头孢曲松,每次80mg/kg,每天1次,静脉滴注,共用2周热退,中毒症状好转,继续用药1个月。
2.反复从剑突与左肋弓交界处进行心包穿刺共4次,每次均抽出黄绿色脓汁50~250ml,以解除心包填塞征及加速心包内炎症的吸收。
3.地塞米松0.2mg/kg每天静注一次,1周后减半量继续静脉滴注3天,然后改为泼尼松口服以改善周身状况,减少浆液渗出,防止心包粘连。
4.呋塞米1mg/kg静脉侧入,每天2次,3天后改为口服1周,入院后第2周开始腹水逐渐减少,双下肢水肿消失。
5.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连用5天,提高免疫能力。
6.对症治疗 镇静、补液、吸氧、退热等。
本例经上述治疗2个月,肝脾回缩已扪不到,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一年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