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作者
朴英爱;于宪一
案例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感染性心内膜炎
导读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病原菌侵入心脏的内膜、瓣膜或大血管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过去曾将心内膜炎分为急性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但两者可互相转变,而且没有严格区分。因此,目前统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的病原菌为化脓性细菌的侵入,故可将本病视为脓毒症的一部分。常见的细菌有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革兰阴性菌等。此外,真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病原体也能引起本病。临床表现多在原有心血管病的基础上出现感染、栓塞等症状,如心脏杂音、发热、出血点、贫血、脾大等。本病在儿科并不少见。据我院统计,其发生率占同期心血管病住院患儿的0.5%左右。因本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故应引起儿科医生广泛重视。熟练地掌握本病的诊断标准,是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条件。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试行)(2000 年9月,大连):

(一)临床指标

1.主要指标

(1)血培养阳性

分别2次血培养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微生物(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2)心内膜受累证据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内膜受累证据,有以下超声心动图征象之一:①附着于瓣膜或瓣膜装置,或心脏、大血管内膜,或置植人工材料上的赘生物;②心内脓肿;③瓣膜穿孔、人工瓣膜或缺损补片有新的部分裂开。

(3)血管征象

重要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或感染性动脉瘤。

2.次要指标

(1)易感染条件:基础心脏疾病、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或中心静脉内插管。

(2)较长时间的发热(≥38℃),伴贫血。

(3)原有心脏杂音加重,出现新的反流杂音,或心功能不全。

(4)血管征象:淤斑、脾肿大、颅内出血、结膜出血、镜下血尿或Janeway斑。

(5)免疫学征象:肾小球肾炎、Osler结、Roth斑或类风湿因子阳性。

(6)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未符合主要指标中的要求。

(二)病理学指标

1.赘生物(包括已形成的栓塞)或心内脓肿经培养或镜检发现微生物。

2.存在赘生物或心内脓肿,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伴活动性心内膜炎。

(三)诊断依据

1.具备以下①~⑤项任何之一者可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①临床主要指标2项;②临床主要指标1项和次要指标3项;③心内膜受累证据和临床次要指标2项;④临床次要指标5项;⑤病理学指标1项。

2.有以下情况时可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有明确的其他诊断解释临床表现;经抗生素治疗≤4天临床表现消除;抗生素治疗≤4天,手术或尸检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证据。

3.临床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不具备确诊依据时仍应进行治疗,根据临床观察及进一步的检查结果确诊或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历摘要

患儿,女,13岁。以“活动后心悸、气短12年,间断发热3个月”为主诉入院。患儿平素体弱,易患呼吸道感染,生后8个月因“上感”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入院前3个月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不规则间断发热的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头痛、乏力、多汗,偶有咳嗽,在当地按“上感”、“败血症”治疗,先后用过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间断、不规则地进行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近1个月来面色逐渐变白,高热持续不退,急来我院。门诊以“热待查”收入院治疗。发病以来无抽搐、无呕吐及血尿。既往史及个人史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 39.2℃,R 24次/min,P 108次/min, Bp 98/60mmHg,一般状态好,神志清楚,自动体位,面色苍白,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心前区稍隆起,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收缩期细震颤,心左界在左锁中线上,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Ⅳ级收缩期杂音,未闻乐鸣,双肺无啰音,腹软,肝肋下2cm,脾肋下3cm,无杵状指(趾),四肢关节无异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WBC 19.4×109/L,N 0.86,L 0.14, RBC 376×1012/L,尿RBC 4~6/HP,WBC 0~2/HP, ESR 45~88mmH2O/h。肝功正常。X线检查:双室大;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V5的R波及T波高大,伴ST~T改变,诊为左心室肥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连续中断1.2cm,双室大。三尖瓣口可见0.9cm× 0.9cm大小的赘生物。

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感染性心内膜炎。

治疗措施

1.按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系统的抗感染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20万U/(kg·d),每4~6小时1 次,经治疗3天,体温无改善,改用头孢曲松100mg/(kg·d)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治疗3天后,血培养回报草绿色链球菌生长,头孢曲松敏感,继续静脉滴注2周后,体温降至正常。平温后继续用药2周,总疗程4周余,复查血常规正常,血培养阴性,超声心动图见三尖瓣赘生物明显变小,为0.4cm×0.4cm。嘱患儿回当地继续治疗。

2.继续治疗1个月后,门诊再复查赘生物只剩下针尖大小回声团。面色好转,肝脏肋下0.5cm, ESR 10~25mmH2O,血常规正常,尿蛋白阴性,尿镜下RBC 0~2/HP。

3.住院期间输新鲜血,每次200ml,共3次,输20%白蛋白每次100ml,共2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对症治疗,用布洛芬等药物解热。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下一篇:病例 急性心包炎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