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c)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累及22%~35%的住院新生儿,其发生率随胎龄降低而增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为:任何胎龄,血小板低于150×109/L。由于健康新生儿常见血小板为(100~150)×109/L,对这些新生儿应连续观察并查明原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与发生时间及病史有关,主要原因有感染、窒息、IUGR、妊高征母亲所生的早产儿、血管瘤以及染色体异常等;健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是经胎盘转运的母亲抗血小板抗体,母亲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免疫性疾病。生后3天内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称为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与慢性胎儿缺氧如母亲妊高征、糖尿病或IUGR有关,也见于先天感染、窒息、母亲药物治疗及患免疫性疾病,常为轻或中度血小板减少,10天内可自行恢复正常,很少超过2周。其发生机制为巨核细胞产生减少,患儿常有其他血液学异常,如中性粒细胞减少、有核红细胞增加。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该病约占早发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5%。此外,围产期感染(病毒及细菌)、窒息或染色体三体畸形(18,13,21三体)、先天性白血病、巨大血管瘤如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等也是导致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
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为出生72小时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原因为细菌或真菌性败血症及NEC;肝功异常、DIC及病毒感染、血栓形成、药物如吲哚美辛等均会导致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会在生后数天内逐渐加重。遗传及代谢性疾病是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另一原因。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iNO及ECMO治疗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高胆红素血症及肝肾衰竭者均并发血小板功能降低,其机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随病因不同而不同。如新生儿临床稳定,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则不需进一步治疗;反之,应了解母亲血小板数量、孕史及家族史、出现时间、是否有特殊面容、肝脾是否增大等,进一步除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实验室检查应首先做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明确是否有感染、DIC或NEC,还可筛查是否有遗传性血液病;其他血小板功能检查因缺乏特异性,很少用于临床。骨髓检查用于病因不明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
新生儿出血常继发于败血症或DIC等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性疾病,偶尔表现为肺出血或胃肠出血;部分病例表现为气管内或口鼻腔血性分泌物、采血部位渗血,因血小板轻度下降常被忽略。出血风险与血小板减少程度并不一致,目前尚无评价新生儿出血危险性的依据,NAIT、败血症、NEC、胎龄小的新生儿更易出血。有文献报道,由血小板减少症导致的出血中,84%为胎龄小于32周的新生儿。
输入血小板仍然是目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降低出血危险的唯一有效措施。75%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为暂时性或轻度的,不需干预。输血小板的指征是血小板减少伴出血,也可预防性用于无出血者。由于缺乏临床追踪观察,不同学者报道血小板输入的标准亦不同,还需循证医学的证据。有学者提出如下标准:
1.血小板<50×109/L,任何胎龄、临床不稳定或有过颅内出血的同胞者;生后一周内、出生体重<1500g者;凝血异常者;侵袭性操作前后。
2.血小板<100×109/L、伴活动性出血或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者。输入的血小板应为不含白细胞及CMV阴性。剂量一般为10~20mL/kg。
3.临床稳定、血小板<30×109/L者。输入的血小板寿命与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关。在等待输入血小板时,可静脉输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 1~2天。
由于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不同,输入的血小板也有特殊要求,如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患儿,应维持血小板>50×109/L,输入血小板抗原阴性的母亲或供体血小板;继发于母亲ITP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轻度降低,除输血小板外,还可用大剂量IgG并结合糖皮质激素。
患儿,女,2天,以“生后皮肤出血点、进行性增多2天”为主述入院。其母孕1产1,足月,因母亲血小板减少全麻下剖宫分娩,出生无窒息,出生体重3300g,生后即发现胸背部散在出血点,逐渐增多,无抽搐,人工喂养,二便正常。母亲12岁时患ITP,经过连续治疗,血小板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曾有复发。本次妊娠5个月左右,体检时发现血小板80×109/L,口服维生素C数天,血小板未再下降。入院前10天,血常规显示血小板45×109/L,无自发性出血,血压正常,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一周,监测血小板无上升,输血小板下行剖宫产手术。新生儿入院时查体:T 36.5℃,R 40次/min,Bp 68/42mmHg。神志清,反应好,哭声有力,呼吸平稳。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密集针尖大小出血点,部分融合,以躯干为著,皮肤无黄染,前囟平软,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未及,肢体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4×109/L,St 67%,L 21%,RBC 4.2×1012/L,Hb 145g/L,TC 25×109/L。凝血五项:正常。CRP 4.36mg/L。TORCH阴性。
入院诊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入院后保持患儿安静,输冷冻血小板50ml,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1g/kg一周,第二天复查血小板58×109/L,3天后血小板又降至28×109/L,再次输血小板50ml,同时用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注射,1.5mg/kg,每天一次,2周后逐渐减量,共3周。于入院一周后血小板逐渐上升至60×109/L,皮肤未再出现新出血点,骨髓穿刺结果为:粒系及红系分化正常,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未见产板巨。共住院4 周,皮肤出血点逐渐消失,住院期间行头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出院时血小板为257×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