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活动后四肢疲劳力弱2年
病例 活动后四肢疲劳力弱2年
作者
刘银红
案例诊断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病例摘要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农民。因“活动后四肢疲劳力弱2年”于2011年7月14日来北京医院门诊。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出现行走后疲劳、弯腰后直立费劲,后病情逐渐加重。1年前行走200m后需休息2~3分钟后才能继续行走,双手提重物时感疲劳,影响劳动能力,未就诊。半年前行走后疲劳感逐渐加重、不能连续行走50m,双手不能提重物,并出现颈部无力和抬头困难,讲话多时自觉疲劳,咀嚼费力、不能进食较硬食物,弯腰提东西时尤感腰部无力,影响日常生活,不能自行洗头、洗澡。上述症状无晨轻暮重,无眼睑下垂及复视,无肢体疼痛麻木,无运动后肌肉疼痛。发病以来,食欲差,无恶心、呕吐、体重减轻10kg。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20年前有肺结核病史,已治愈。无特殊药物服用史。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发病者。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讲话声音稍低。脑神经未见异常,舌肌无萎缩。全身普遍消瘦。头部下垂,后伸无力,抬头时需双手扶持,双侧冈上肌和冈下肌轻度萎缩,上臂外展和前伸轻度力弱,四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接近正常,双侧臀肌和腓肠肌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对称偏低,双侧病理征(-)。深浅感觉无异常。共济运动正常。步态基本正常,Romberg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均正常。血CK 469U/L(38~174U/L)。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EMG)检查发现左、右三角肌有少量的纤颤电位及正锐波,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分别8.2毫秒和8.6毫秒,强收缩呈干扰相,峰值电压分别为2mV和5mV。左、右胫前肌未见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分别11.4毫秒和12.1毫秒,强收缩呈干扰相,峰值电压分别为3.5mV和6mV。四肢运动感觉传导均正常。右腓总神经F波传导速度及出现率正常。右侧正中神经、桡神经以及副神经低频和高频重复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均正常。上述结果提示:符合肌源性病变,上肢受累为主;重复电刺激正常。

病历摘要

入院诊断

肌源性病变原因待查

代谢性肌病-包涵体肌炎-

肌肉活检

2011年8月16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右股四头肌肌肉活检。病理显示:MGT染色下未见典型和不典型的RRF,ORO染色可见许多肌纤维内脂肪滴中-重度增多,PSA染色显示肌纤维无深染。ATP酶的酸性反应显示萎缩肌纤维主要累及Ⅱ型,空泡多见于Ⅰ型肌纤维。NADH-TR染色显示许多肌纤维内颗粒样深染物质。SDH染色未见肌纤维深染。COX染色显示部分肌纤维膜下深染,未见COX阴性的肌纤维。Dystrophin-N、C、R染色未见异常。未见CD8、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病理结果:骨骼肌呈肌病样病理改变,大量肌纤维内脂肪滴显著增多,类似的改变可以出现在代谢性肌病中。没有发现炎性肌肉病和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的病理改变特点(见图1)。

图1

右股四头肌肌肉活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A)HE染色×200可见小血管壁结构正常,血管周围未见炎细胞浸润,个别散在分布的小圆状萎缩肌纤维,个别散在分布的嗜碱性肌纤维;(B)HE染色×400可见许多变性的肌纤维有嗜碱性颗粒物质沉积;(C)ORO染色可见许多肌纤维内脂肪滴中-重度增多;(D)NADH-TR染色显示许多肌纤维内颗粒样深染物质

入院后辅助检查

血、尿、便三大常规正常,血沉、抗“O”、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均正常。感染三项(HCV-AB、HIV-AB、TPAB)均阴性。血CK 279U/L(38~174U/L),AST 55U/L(13~40U/L),LDH 263U/L(109~245U/L),HBDH 202U/L(72~182U/L),乳酸4.95mmol/l(0.6~2.2mmol/l)。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均正常。血肿瘤标志物全套正常范围,自身抗体全套阴性。甲状腺功能:TT4 13.32μg/ml(4.5~10.9μg/ml),RT3 104.80ng/dl(32.5~66.4ng/dl),TT3、FT3、FT4、TSH、TGAB、TPOAB均在正常范围。血清总肉碱6.77mg/L(4.67~9.37mg/L),游离肉碱3.33mg/L(3.96~8.21mg/L),酰基肉碱/游离肉碱1.03(< 0.40)。

胸片:双上肺纤维条索及硬结灶。腹部B超:肝血管瘤可能性大。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无心室肥厚。

最终诊断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iboflavin-responsive lipid storage myopathy,RR-LSM)

临床决策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过程

2011年9月2日起给予维生素B2 90mg/d治疗,治疗后第2天,患者食欲增加,活动后全身疲劳感有所好转。1周后进食正常,行走时疲劳感减轻,抬头有力,讲话声音较前响亮,自觉病情好转70%。2周后加量至150mg/d,上述症状继续好转,能自行洗头、洗澡。

2011年9月联系北京多家医院及国内基因检测机构,都未常规开展MADD的基因检测,因此患者未能进行电子转移黄素蛋白α和β亚单位(ETFA、ETFB)基因以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的检测。

2011年9月20日患者出院,自觉四肢和颈部活动后力弱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后腰部仍感疲劳无力,病情好转约90%。

预后转归

出院后继续服用维生素B2 150mg/d,2周后开始逐渐减量,4个月时减至30mg/d,之后一直用此剂量维持。

2013年3月(出院后1年半)随诊,患者自觉无肌肉无力,能连续行走2~3km,之后足底稍有麻木感,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体重较住院时增加近10kg。

讨论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左下肢肿痛1年,加重伴双肘、腕肿痛1个月 下一篇:病例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