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左下肢肿痛1年,加重伴双肘、腕肿痛1个月
病例 左下肢肿痛1年,加重伴双肘、腕肿痛1个月
作者
于会艳
案例诊断
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
病例摘要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40岁,公司职员。因“左下肢肿痛1年,加重伴双肘、腕肿痛1个月”,于2007年10月25日收入北京医院免疫内科。

现病史:患者于2006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肌肉痉挛,多于夜间发作,疼醒后自行牵拉肌肉可以缓解疼痛,2~3天发作1次,此后左小腿逐渐肿胀发硬,疼痛加重,行走受限。无发热,皮疹。2007年4月外院化验发现贫血,血沉快,肌电图:考虑肌源性损害,在外院行左腿腓肠肌活检,报告“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因诊断不清未进行治疗,患者尚能勉强上班。2007年10月患者逐渐出现双腕、双肘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右颈部背部软组织肿胀,左小腿疼痛加剧,夜间显著,疼痛难忍时需服止痛药。因病情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入院。发病以来,饮食尚可,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干燥7~10天1次,发病以来体重下降15kg。

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

家族史:母亲患有“风湿性心脏病”。

入院查体:T 36.5℃,心肺腹部(-)。左下肢膝关节以下明显肿胀变粗(图1),膝下18cm处左小腿周长为42.5cm,右小腿为34cm,相差8.5cm,张力高,皮温略高,可见轻度静脉曲张,局部压痛明显。关节无肿大畸形,双侧腕关节周围及右颈部软组织肿胀,质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查体:脑神经正常,左足背屈明显力弱并活动受限,其余肢体肌力5级,双上肢腱反射对称,左侧膝腱反射稍高于右侧,左侧跟腱反射低于右侧,病理反射未引出。无感觉障碍,共济运动正常,

辅助检查(外院):血常规:Hb 96g/L,其余指标正常。ESR 63mm/h,ANCA(-),ENA(-)。左下肢X线片:左胫腓骨中段后缘皮质欠光整。左下肢MRI:左小腿弥漫性肌肉异常信号。B超:左小腿肌肉内病变,相邻骨皮质破损。肌电图:肌源性损害。肌活检(左腓肠肌):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

图1 左小腿明显肿胀

入院诊断

1.左下肢肿痛查因

2.贫血查因

最终诊断

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systemic necrotizing vasculitis)

临床决策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过程

入院后诊治

入院后患者左下肢疼痛明显,服用布洛芬缓释片能缓解疼痛。

复查血:Hb 86g/L,CK正常,ESR 99mm/h,CRP 9.66mg/dl,ANA、ANCA、ENA、APF均(-),PPD试验(-),结核抗体(-),甲状腺功能正常,叶酸、维生素B12正常,肿瘤标志物全套正常范围。全身骨扫描:左侧胫腓骨不均匀放射性增高,考虑良性病变可能。胸部CT及超声心动图正常。右颈部软组织B超(-)。

复查肌电图:左胫前肌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减低,大力收缩时呈混合相;左胫神经、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正常;重复电刺激正常。结论:肌源性损害不除外。

因诊断困难,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免疫内科特请神经内科蒋景文教授会诊。

治疗

2007年12月1日免疫科与神经内科讨论,结合患者合并有其他临床表现如贫血、体重下降、脱发、双腕、双肘关节周围,右侧颈部、背部软组织肿胀;血沉快,C反应蛋白高;肌肉、神经、骨膜、血液系统受累及。临床病理诊断: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免疫介导)。

12月3日予以甲泼尼龙1g/d静脉滴注,连用3天后改为甲泼尼龙32mg/d,口服;同时给予免疫球蛋白20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天,环磷酰胺0.4g静脉滴注,每周1次。

2007年12月20日患者出院,出院时左小腿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

随访

出院后在门诊继续使用环磷酰胺,0.4g静脉滴注,每周1次,口服激素逐渐减量。

2012年6月随诊(出院后4年半),患者仍在服用甲泼尼龙4mg,每日1次,仍有左小腿的疼痛,但程度不重,能坚持上班。定期复查未发现肿瘤或者其他系统疾病。

讨论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双下肢无力5个月 下一篇:病例 活动后四肢疲劳力弱2年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