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5岁。因活动后胸痛、胸闷、气促2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痛,为胸骨后刺痛不适,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无头晕、黑蒙及晕厥,无咳嗽、咳痰、咯血,无水肿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给予相关治疗,但未规律服药;此外近2年来出现活动后气短,体力逐渐减退。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胸闷、气促症状加重,稍微活动即出现,休息15~20分钟可缓解。发病以来夜尿次数较前增多,体重无改变。
25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正规服药2年治愈,多次复查无异常。高血压史10年,最高血压160/120mmHg,卡托普利控制血压,血压控制欠佳。2型糖尿病史2年,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尚可。有高脂血症。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史。既往有夜间打鼾和憋醒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40余年,20支/日。
查体:T 36.2℃,R 20次/min,P 89次/min,BP140/80mmHg,体重96kg,身高170cm。神志清,精神可。桶状胸,双肺呼吸音低,HR 89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液化验: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尿、便常规均无异常。动脉血气分析:pH 7.34,PO2 67mmHg,PCO2 76mmHg,SaO2 92%,HCO3- 41mmol/ L,BE 15.2mmol/L。
心电图(图1):窦性心律,电轴不偏。

图1 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不偏
X线胸片(图2):两肺纹理增多,双肺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肺动脉段饱满,右心房、室不大,心胸比0.51。

图2 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多,双肺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肺动脉段饱满。右心房、室不大,心胸比0.51
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室扩大,左心房室内径正常,房间隔室间隔回声完整。右心室舒张末内径28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mm,左心室EF65%。三尖瓣少量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63mmHg。
肺血管增强CT(图3):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右心室壁增厚,室间隔增厚;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主肺动脉宽约40mm,同层面主动脉宽约35mm。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及肺内动脉分支匀称性增宽,管腔内未见充盈缺损,周围肺动脉未见明显变细。主动脉弓部管壁增厚,见多发小斑片状钙化及非钙化斑。

图3 肺血管增强CT: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及肺内动脉分支匀称性增宽,管腔内未见充盈缺损,周围肺动脉未见明显变细
睡眠呼吸监测报告: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重度低氧血症,嗜睡量表评分10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83.4,最低血氧饱和度28%。
冠脉造影:前降支近段狭窄80%,TIMI血流Ⅲ级,右冠状动脉闭塞。
外院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44mmHg,全肺血管阻力1680dyn·s/cm5。
呼吸功能显示:FEV1% 占预计值:24.8%,FVC 39.4%,FEV1/FVC 46.03%。以限制为主的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阻塞为主。
最后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级;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劳力型心绞痛;5.高血压;6.2型糖尿病;7.高脂血症。
诊治经过: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单硝酸异山梨酯、贝那普利、呋塞米、螺内酯以及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7天后,喘息症状明显缓解,夜间打鼾和憋醒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双下肢水肿显著减轻。复查动脉血气:pH 7.41,PO2 55mmHg,PCO2 53mmHg, SaO2 87%,HCO3- 33.6mmol/L,BE 8.4mmol/L。
出院后继续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吸气压 7.2cmH2O,呼气压 4.6cmH2O。患者耐受良好,夜尿减少,嗜睡减轻,嗜睡评分6分,3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动脉血气:pH 7.41,PO2 62.3mmHg,PCO2 47.4mmHg,SaO2 92.1%,HCO3- 29.8mmol/L,BE 4.7mmol/L。复查超声心动图(图4):各房室内径正常范围,室间隔增厚,余左心室壁厚度正常,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mm,右心室舒张末内径26mm,无三尖瓣反流。患者未接受复查右心导管检查。

图4 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各房室内径正常范围,室间隔增厚,余左心室壁厚度正常,各瓣膜形态、结构、启闭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mm,右心室舒张末内径26mm,无三尖瓣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