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5个月,居住于上海浦东,本次因为“咳嗽、喘息半个月”于2011年3月18日就诊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内科。
患儿父母均为蔬菜行业经销商,因为某个雨天照料不善,出现逐渐加重的咳嗽。继而出现喘息,咳喘加重剧烈伴有呕吐,食欲缺乏,咳喘日夜发作几率相似。2011年3月12日,就诊于患儿家附近的社区医院,拍胸片提示“两肺纹理模糊”,拟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输液治疗,平喘以及抗感染,用药为静脉输注头孢噻肟,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6天,但患儿的症状未见好转,咳喘逐渐加重,呼吸道中痰音越发明显。之后咳嗽呕吐交叉出现,腹略胀,奶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
3月18日,患儿父母带其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就诊,随即收治于呼吸内科病房。入院后床位医师了解其本次发病经过,并且详细询问患儿家族史,既往史。患儿系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300g,生后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为主。出生至今有1次喘息病史, 2月龄时继发上呼吸道感染。既往有奶癣病史,无类似流涕、鼻塞等表现,无其他特殊疾病及用药史,此次发病前父母均患流感。其父母均为过敏体质,都有鼻炎。
入院时查体:
T 37.1℃,P 115次/分,氧饱和度98%(未吸氧),R 30次/分,听诊心律齐,心音有力、两肺较多呼气相哮鸣音,伴中细湿啰音、躯干奶癣比较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6.4×109/L,N:62%, HGB:94g/L,PLT:231×109/L,胸部CT平扫(图1)提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重建气道未见异常。
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更昔洛韦治疗3天,伴全身静脉使用甲泼尼龙,辅以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1.25ml+布地奈德0.5ml每日2次,患儿仍有较明显的喘息,吃奶有呛奶表现,喂养后家长描述咳喘有明显加重倾向,患儿口内可见较多鹅口疮,主任医师查房后,根据患儿肺部中细湿音及呼气相哮鸣音较多,之前在门诊有较长期的不规则抗生素应用以及静脉激素的使用,加上入院后检查G试验阳性,不排除伴有真菌感染所致的喘息不控制,加上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当日同时接受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见:散在白色分泌物阻塞右肺中叶开口,及右下基底段开口,并给予局部气道开口的灌洗清洗;内视镜观察食管下端贲门:安静状态下贲门闭合不全,有胃液反流气道,虽然患儿GI检测阴性,但是结合患儿年龄特点,反复呛奶表现,需要考虑伴随胃食管反流所致喘息的可能,鼓励家长正确的喂养方式,同时根据消化科会诊结果加上制酸剂奥美拉唑。患儿咳喘稍有缓解,但是仍然家长感觉咳喘较明显,过敏原综合组20项:IgE:>200IU/ml,牛奶1.1IU/ml,食入物变应原筛查14项,食物过敏原IgG:蛋清/蛋黄:341.3U/ml,牛奶:>400U/ml,余食物检测为阴性。过敏原检测结果提示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结合患儿既往特应性体质病史和家族史,考虑食物过敏存在以及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加重,建议家长尝试更换奶粉喂养,使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同时加上q6h雾化吸入治疗存在的气道高反应,并且将复方异丙托溴铵加量至每次2/3支。通过如此的综合治疗,咳喘在更换治疗方案的第二天逐日有明显缓解,喂养后咳嗽频率减少,第三天听诊哮鸣音明显减少。继续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点滴,氟康唑口服,经口给予泼尼松两天,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1.25ml+布地奈德0.5ml q8h,巩固治疗五天出院。


图1 胸部CT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重建气道未见异常
出院诊断:
1.肺炎(喘息型)。
2.胃食管反流病。
3.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过敏)。
4.真菌感染。
出院带药:
家庭用雾化泵一个,复方异丙托溴铵×30支+布地奈德×30支(复方异丙托溴铵2/3支+布地奈德 1ml 每日清晨,夜间雾化),奶粉继续喂养。
口服阿莫西林颗粒、氟康唑7日。
告知呼吸科随访。
随访情况:
2周后随访,呼吸专科门诊,患儿咳喘基本消失,出院后体重已增长0.5kg。告知继续雾化吸入治疗(复方异丙托溴铵 1.25ml+布地奈德 1ml 每日夜间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