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双下肢无力20个月
病例 双下肢无力20个月
作者
陈兵;陈娟;魏东宁
案例诊断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
病历摘要

【主诉】

双下肢无力20个月。

【现病史】

患者,男性,43岁,河南省平顶山市居民。患者于入院前20个月( 2008年1 月)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远端为主,左侧较重,能自行走动,无疼痛和麻木等症状。当地以“低钾血症”予口服补钾治疗无效。16个月前( 2008年5月25日),患者午睡后出现四肢不能活动,至医院“补钾”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双下肢无力症状较前加重,右侧为重,不能自行走动。13个月前( 2008年8月)在当地医院就诊,1个月内3次肌电图均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脑脊液及颈、胸椎MRI、血生化等“未见异常”。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给予“甲钴胺、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症状好转。5个月前( 2009年4月)患者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双下肢肌肉酸痛、痉挛,渐发展至双上肢及颈部肌肉,于当地医院行新斯的明试验结果为“阳性”。诊断“重症肌无力”,予溴吡斯的明治疗,症状明显缓解。现患者可以行走,但双下肢无力致行走距离短。为进一步治疗至我院门诊,查肌电图:“神经源性伴神经性受损”;重复神经刺激:“右侧副神经、腋神经低频刺激时波幅出现递减现象(低频下降超过15%),高频刺激时波幅未见明显递增递减现象”。门诊医生以“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损害?”收住院。发病以来,无发热,精神可,二便无异常。发病以来体重减轻10余斤。

【过去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均无特殊。

【查体】

体温36. 2℃,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85mmHg。内科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意识清楚,语言正常。智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正常。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运动系统:双上肢肌容积正常,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股四头肌、腓肠肌肌容积减小,骼腰肌肌力5级,股四头肌肌力4级,胫前肌肌力1级,长伸肌肌力0级。双下肢肌张力低。感觉系统:双侧肢体痛触觉、振动觉、位置觉、运动觉对称正常。双侧肢体轮替试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Romberg试验正常。无不自主运动。蹒跚步态。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正常、左侧桡骨膜反射正常,右侧桡骨膜反射亢进。双侧膝腱反射未引出,跟腱反射减弱。双侧腹壁反射对称存在。吸吮反射、强握反射、掌颏反射阴性,Hoffmann征可疑阳性,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征阴性、Gordon征阴性。颈无抵抗,Kernig征、Brudzinski征阴性。

【辅助检查】

1. 2009年11月2日,11月25日,12月9日三次血生化结果 丙氨酸转氨酶59IU/L,61IU/L,49IU/L( 0~40)。天门冬氨酸转氨酶45IU/L,13IU/L,18IU/L( 0~37)。肌酸激酶1425IU/L,84IU/L( 24~195)。肌酸激酶同工酶75IU/L,25IU/L,( 0~25)。乳酸脱氢酶249IU/L,171IU/L,( 109~245)。α-羟丁酸脱氢酶191IU/L,135IU/L,( 76~195)。肌红蛋白,170. 6g/L,38g/L。

2.甘油三酯3. 51mmol/L( 0. 4~1. 8)。总胆固醇6. 97mmol/L( 3. 4~6. 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 12mmol/L( 1. 9~3. 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40mmol/L( 0. 8~2)。

3.蛋白电泳 清蛋白59. 1%( 52. 0%~62. 8%),α1球蛋白3. 5( 3. 1~4. 6),α2球蛋白11. 9( 7. 0~11. 1),β1球蛋白6. 2( 5. 3~7. 8),β2球蛋白25. 2( 3. 3~6. 4),γ球蛋白14. 1 ( 13. 1~23. 3)。

4.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阴性。

5.脑脊液检查 初压为200mmH2O,末压为100mmH2O。脑脊液常规:透明,浅红色,红细胞,圆盘状。细胞总数17 820×106/L。白细胞数8×106/L。蛋白定性试验( Pandy试验) ( ++)。蛋白0. 83g/L。糖3. 95mmol/L。氯化物124mmol/L。脑脊液化验IgG合成率1. 9mg/dl(-9. 9~3. 3),BB 12. 0(<7. 4×10-3),Index 1. 96(<0. 7),寡克隆区带血清脑脊液阳性。髓鞘碱性蛋白(血清) 5. 5(<20ng/ml),髓鞘碱性蛋白(脑脊液)<1. 0(<5. 0ng/ml)。

6.心电图 见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

7.腹部超声 见脂肪肝。

8.胸部CT( 2009年9月28日)胸腺区未见异常密度影。气管分叉上方局部腔内小结节,陈旧改变可能性大。

9.全身骨扫描 未见明显骨异常征象。

10.双下肢胫部MRI扫描 未见异常。

11.新斯的明试验( 2009年4月)“阳性”,具体不详。我院复查,肌肉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1. 5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 0mg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12.针极肌电图( 2009年8月27日、9月4日、9月24日) 广泛神经源性损害; ( 2009 年9月28日,解放军第309医院)考虑神经源性受损伴神经性受损。

13.感觉神经传导:左侧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神经传导:双侧胫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波幅减低,双侧腓总神经CMAP波幅显著减低,右侧腓总神经远端CMAP未引出。

14.重复神经刺激 右侧副神经、腋神经低频刺激时波幅出现递减现象(低频递减超过15%),高频刺激时波幅未见明显递增递减现象。

临床决策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过程

【诊治经过】

2009年11月12日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 0g× 3天,0. 5g×3天,0. 25g×3天,120mg×3天,60mg×3天,改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mg渐减量)、营养周围神经(维生素B1,甲钴胺)、降血脂(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晚),益气扶正(参芪扶正注射液)、改善微循环(前列地尔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川芎嗪)等治疗。

图4.1-1 见肌纤维胞浆膜下镶边空泡,肌间质内见炎性细胞浸润,HE×200

【病理结果】

取材部位:左腓肠肌+腓肠神经

1.左腓肠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组织学检查( HE、MGT、PAS和ORO染色)

( 1) HE:

肌肉横切面显示数个边界清楚的肌纤维束,间质内脂肪结缔组织无明显增生。小血管壁结构正常,在部分区域的肌间质内可见到炎性细胞浸润(图4. 1-1),但未见到炎性细胞浸润到非坏死肌纤维中。可见到成束分布和呈网状分布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以及小圆状萎缩肌纤维,部分肌纤维肥大变圆。部分肌纤维内可见到镶边空泡( RV) (图4. 1-2)。可见到1个坏死的肌纤维。个别肌纤维的胞浆出现嗜碱性改变(图4. 1-3)。部分肌纤维出现核内移现象。未见到环状和旋涡状肌纤维。

图4.1-2 见成束分布和呈网状分布小角状萎缩肌纤维,部分肌纤维肥大变圆。可见镶边空泡,HE×200

图4.1-3 见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个别肌纤维胞浆出现嗜碱改变,部分肌纤维可见镶边空泡,HE×200

( 2) MGT:

未见到典型或不典型的RRF。

( 3) PAS:

个别肌纤维内糖原呈条索状沉积。

( 4) ORO:

个别肌纤维内脂肪滴轻度增多。

酶组织化学检查(肌丝ATP酶酸碱系列,NADH-TR、SDH和NSE染色)

( 1) ATP酶酸性反应:

显示Ⅱ型肌纤维病理性占优,仅见到个别散在分布的Ⅰ型肌纤维,萎缩和肥大肌纤维累及两型。ATP酶碱性反应:证实肌纤维的上述分布特点。

( 2) NADH-TR:

个别萎缩的肌纤维出现轴空样改变,极度萎缩的肌纤维深染。

( 3) SDH:

未见到深染的肌纤维以及深染的血管。

( 4) NSE:

可见到萎缩的肌纤维深染,肌间小血管未见深染。

骨骼肌呈肌病样病理改变伴随神经源性改变

骨骼肌主要病理改变是肌纤维出现萎缩、再生、肥大、坏死、炎细胞浸润以及肌纤维内镶边空泡,符合空泡性肌肉病的病理改变特点。出现成束分布和呈网状分布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以及肌纤维出现群组化现象,提示存在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的病理改变特点,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不除外包涵体肌炎或包涵体肌病的可能性。

2.左腓肠神经半薄切片检查结果

见10个横切的神经束,神经外衣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少量脂肪细胞和数个小血管。血管壁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明显肿胀。小血管周围无炎细胞浸润。神经束衣无明显增厚,神经束内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轻度减少。可见较多薄髓鞘的有髓神经纤维,以及有髓神经纤维分裂现象。可见有髓神经纤维成簇排列现象。没有发现有髓神经纤维变性形成的髓球样结构。也没有见到有髓神经纤维周围出现洋葱球样结构。无髓神经纤维无明显减少。未见神经内衣结缔组织增生以及炎细胞浸润。神经束衣内出现水肿改变。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增厚。病理诊断:混合性周围神经病理改变(左腓肠神经)。评判:周围神经存在明显水肿改变,可能与人工假象有关。周围神经可见薄髓鞘神经纤维以及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现象,提示混合性周围神经病理改变。上述病变多见于获得性周围神经病。

临床讨论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参考文献

1.Kitazawa M,Vasilevko V,Cribbs DH,et.al.Immunization with amyloid-beta attenuates inclusion body myositis-like myopathology and motor impairment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J Neurosci,2009,29( 19) : 6132-6141.

2.Needham M,James I,Corbett A,et al.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phenotypic variability and influence of HLA-DR3 in a cohort of 57 Australian cases.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8,79( 9) : 1056-1060.

3.Badrising UA,Maat-Schieman MLC,Van Houwelingen JC,et al.Inclusion body myosit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clinical course of the disease in 64 patients.J.Neurol,2005,252( 12) : 1448-1454.

4.Machado P,Miller A,Holton J,et al.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an unsolved mystery.Acta Reumatol Port,2009,34( 2A) : 161-182.

5.焉传祝,李大年,吴金玲,等.有镶边空泡的远端肌病九例临床和病理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 138.

6.吕海东,张三军,李增富,等.包涵体肌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附2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 ( 3) : 188-190.

7.郑日亮,袁云.散发性包涵体肌炎的研究现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 6) : 540-542.

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包涵体肌炎的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 1) : 65-66.

9.袁云,陈清棠,王毅珍,等.伴随痴呆、眼外肌麻痹和耳聋的包涵体肌病.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 4) : 209-213.

10.Teixeira A,Cherin P,Demoule A,et al.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Neuromuscul Discord,2005,15: 32-39.

11.Weihl CC,Pestronk A.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possible pathogenesis inferred from biomarker.Curr Opin Neurol,2010,23( 5) : 482-488.

12.Shtifman A,Ward CW,Laver DR,et al.Amyloid-β protein impairs Ca( 2+) release and contractility in skeletal muscle.Neurobiol Aging,2010,31( 12) : 2080-90.Epub 2008 Dec 23.

13.Vncsa A,Dankó K.Inclusion body myositis pathomechanism and therapy.Orv Hetil,2008,149 ( 30) : 1413-1418.

14.Garlepp MJ,Mastaglia FL.Inclusion body myositis: new insights into pathogenesis.Curr Opin Rheumatol,2008,20( 6) : 662-668.

15.Morosetti R,Broccolini A,Sancricca C,et al.Increased aging in primary muscle cultures of sporadic inclusionbody myositis.Neurobiol Aging,2010,31( 7) : 1205-1214.

16.Lloyd TE.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inclusion body myositis.Curr Opin Rheumatol,2010,22 ( 6) : 658-664.

上一篇:病例 眼科病变术后少尿、四肢无力、吞咽困难6天 下一篇:病例 全身乏力3年,加重1年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