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急性肺动脉栓塞合并冠心病
病例 急性肺动脉栓塞合并冠心病
作者
李丽琪
案例诊断
慢性肺动脉栓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
病情介绍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71岁。

主诉:

发作性胸闷、气短、全身水肿1周。

现病史:

患者于1周前劳累后自觉胸闷,为左前胸手掌大小范围,向颈部及后背放射,休息后约10余分钟可自行缓解,未就诊,发作渐频繁,稍动即有左前胸闷,伴气短、心悸、头晕,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且患者渐出现颜面及肢体下垂部位水肿,伴腹胀,食欲减退,尿量减少,夜间可平卧休息,无阵发性呼吸困难,有轻微咳嗽,咳少量白黏痰,无咯血,体温正常。于入院当日中午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胸闷、气短加重,伴左前胸及后背痛,自服“速效救心丸”约2~3小时略缓解,但仍有气短、胸闷、心悸,故入院。

既往史:

既往患者于20年前间断出现头晕,测血压最高达180/110mmHg,当时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心悸、头痛,不规律服用“尼群地平、复方降压片”等,现加服“美托洛尔,50mg,2次/日”,平素偶测血压130~140/90mmHg,无活动后气短、心悸,无水肿、少尿。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

否认吸烟、饮酒史,于“卷烟厂”从事行政工作。

家族史:

其父亲因“高血压、脑出血”逝世。否认其他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

T 36.4℃,P 98次/min,R 28次/min,BP 128/70mmHg,H 158cm,W 67kg。精神差,营养良好,急性病容,高枕卧位。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黏膜无黄染。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呼吸频率28次/min,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尖搏动点位于左锁骨中线外侧0.5cm处,心界叩诊向双侧扩大,心率98次/min,律齐,P2>A2,主动脉瓣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大肋下2指,剑突下4指,肝区触痛阳性,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腰骶部、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双下肢周径相同。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2004-1-31):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V4~6导联ST段下移≤0.5mV,V1~4导联T波深倒(图1)。

血生化(2004-2-1):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41.4U/L,余肝功能指标及血脂、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心电图(2010-2-6):窦性心律,Ⅱ、Ⅲ、aVF、V4~6导联ST段下移<0.5mV,V2~5导联T波倒置。(图2)

2004年入院胸片示:双下肺纹理增粗,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心影增大(图3)。

入院诊断:气短原因待查,急性冠脉综合征·

图1 入院前心电图

图2 溶栓前心电图

急性肺动脉栓塞·

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心脏扩大

心功能Ⅳ级

肺部感染

临床决策分析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过程

一、入院后的治疗方案、病情变化及辅助检查

(一)治疗方案

1.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利尿、抗感染、对症治疗。

2.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3.入院第二日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

(二)病情变化

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静息状态亦有气短,翻身、大小便气短均明显,仍水肿、腹胀,结合临床症状,化验D-二聚体增高,血气分析为低氧低碳酸血症,心脏彩超示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考虑患者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需进一步行肺通气灌注扫描证实,但因患者症状重,血氧饱和度渐降至82%左右,给予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血压有所下降,最低达100/60mmHg,心率渐升至110~120次/min,患者家属在了解病情后坚持先给予患者溶栓治疗,病情若有改善再行肺通气灌注扫描。故给予尿激酶120万U溶栓治疗。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9.5×109/L,NEUT 77%,Hb 127g/L,RBC 4.17×1012/L,PLT 174×109/L。

尿常规:Pro ++。

便常规:正常。

血生化:ALT 114.4U/L,AST 157.2U/L,LDH 342.2U/L,CK、CK-MB正常,BUN、SCr正常,血脂正常。

血气分析:PO2 51.7mmHg,PCO2 24.5mmHg,pH 7.483,SaO2 88.6%,BE -4.2mmol/ L,AB 17.9mmol/L,SB 20.9mmol/L。

凝血检查:PT、APTT正常,INR 1.2。

D-二聚体1026ng/ml。

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等均正常。

心肌三项:CK-MB Ⅱ、MYO、cTnI均正常。

2010年2月8日溶栓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4~6导联ST段下移<0.5mV,V2~5导联T波倒置,较前变浅(图4)。

图4 溶栓后心电图

心脏彩超:主动脉根部径25mm,肺动脉主干径36mm,左房28mm,左室舒张末/收缩末为42/29mm,右室27mm,右房44mm×57mm,右室流出道25mm,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0/10mm,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Vmax=0.67m/s,A峰Vmax=1.04m/s,射血分数59%,短轴缩短率31%。特殊阳性所见:右房、右室扩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收缩压约70mmHg,心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前心包约6mm,后心包约5mm。超声诊断:右心扩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右心舒张功能减低,心包积液(少量)。

二、病情转归

患者于溶栓后渐觉胸闷、气短缓解,血氧饱和度渐升至95%,患者尿量渐多,水肿渐消失,腹胀缓解。于溶栓后第四天行肺通气灌注扫描示:肺灌注显像示双肺多发放射性分布稀疏及缺损;肺通气显像未见异常,结论为双肺多发肺栓塞(图5-图7)。双下肢静脉彩超未见血栓。患者于溶栓后2周复查心脏彩超示:右室21mm,右房35mm×35mm,右室流出道25mm,射血分数60%,短轴缩短率33%,肺动脉收缩压约26mmHg,心包未见积液。超声诊断:左室顺应性减低。患者继续以华法林抗凝治疗,不愿进一步行冠脉检查,故未能明确冠脉情况,病情平稳,院外继续抗凝治疗。

出院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多发性)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肺部感染

三、随访结果

患者出院后服用1年华法林之后停用,日常活动无心悸、气短,长时间行走后有轻微气短,偶有心悸感,精神、食欲、睡眠均可,大小便正常。期间于溶栓后9个月复查肺通气灌注扫描示:双肺多发肺栓塞,肺灌注显示较前改善(图8-图10)。

患者于3年后复诊时自述可进行平缓体育锻炼。查体:R 20次/min,BP 125/70mmHg,精神好,营养良好,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点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0.5cm处,P2>A2,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图5 溶栓后2天肺灌注扫描1

图6 溶栓后2天肺灌注扫描2

图7 溶栓后2天肺通气扫描

图8 溶栓后9个月复查肺通气灌注扫描1

图9 溶栓后9个月复查肺通气灌注扫描2

图10 溶栓后9个月复查肺通气灌注扫描3

复查心脏彩超:肺动脉27mm,左房30mm,左室舒张末/收缩末为43/29mm,右室29mm,右室流出道24mm,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Vmax=0.86m/s,A峰Vmax=0.97m/s,射血分数86%,左室短轴缩短率50%,表明:右房、右室扩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收缩压约46mmHg。超声诊断:右心扩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顺应性减低。颈动脉彩超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可见强回声斑块,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肺动脉CT示:右肺动脉分叉处管壁增厚,右下肺动脉后基底段管腔内可见低密度充盈缺损,右肺动脉及分支显示清楚。结论:右肺动脉分叉及右下肺动脉后基底段附壁血栓形成(图11)。经劝说患者同意行冠状动脉CT示:右冠状动脉中段管腔中度狭窄(小于70%),前降支中段管壁点状钙化(图12)。复查血气分析:PO2 71.7mmHg,PCO2 38.5mmHg,pH 7.41,SaO2 93.6%。凝血检查及D-二聚体均正常。

四、最后诊断及调整治疗

最后诊断为:慢性肺动脉栓塞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稳定性心绞痛

调整治疗为:仍坚持口服华法林,加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冠治疗,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稳定斑块。

病例相关的问题及解答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专家点评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室性心动过速 下一篇:病例 急性肺动脉栓塞伴晕厥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