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以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大量增生为特征。患者体内可出现单克隆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和(或)本周蛋白,瘤细胞发展可造成骨质破坏。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等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他临床表现。病情通常呈渐进式发展,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因疼痛,尤其是骨痛或骨折就医而被发现。
我国MM发病率约为1/10万,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约4/10万)。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4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女之比为3∶2。
病例介绍
患者老年男性,79岁,以“反复腹胀半年”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全腹胀,无腹痛,食欲不振,无恶心呕吐及厌油腻,无反酸胃灼热,排气正常,3~4天排1次黄色干便,无便血。病程中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头晕,睡眠尚可,半年体重下降约5kg,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达140/90mmHg,自服康忻,血压控制在120/80mmHg,冠心病史6年。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88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40/85mmHg。神清语明,无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结膜无苍白,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9.1×109/L,中性粒细胞58.6%,血红蛋白123g/L,MCV 104.6fL,MCH 35.5pg,血小板153×109/L。
肝功能:总蛋白73.7g/L,清蛋白31g/L,球蛋白42.7g/L,白球比0.73,转氨酶及胆红素正常。
肾功能:肌酐93μmol/L,尿素氮4.37mmol/L,胱抑素C 1.66mg/L。
血钙:2.88mmol/L。
尿常规:尿蛋白1+,红细胞79.56/HP,白细胞55.32/HP。
便常规:潜血3+。
血清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等均正常;肝炎病毒阴性;凝血五项无明显异常。
胃镜(外院):食管炎,食管憩室,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入院诊断:1.糜烂性胃炎;2.食管炎。
患者高龄男性,以腹胀为主要症状,进一步检查结果如下:
结肠镜:无异常。
全腹增强CT:肝脏多发囊肿,S8段低密度灶,性质待定,不典型血管瘤?双肾小囊肿,盆腔少量积液,双侧胸腔积液。
动态心电图:房性前期收缩、室性前期收缩,室性前期收缩三联律。
心脏彩超:主动脉瓣退行性变。
冠脉CT:前降支起始部及旋支近段钙化伴轻度狭窄,前降支中段肌桥。
PET-CT:右侧鞍旁至脑桥右前方致密结节,FDG代谢未见异常,脑膜瘤?神经鞘瘤?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右侧上颌窦囊肿,轻度脑萎缩。甲状腺左叶囊肿或结甲。双肺散在慢性炎症,双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双侧胸腔积液,双侧胸膜轻度肥厚,心脏外形稍大。肝内多发囊肿,S8段内稍低密度灶,考虑血管瘤可能大,双肾小囊肿,右肾盂结石,前列腺轻度增生伴钙化。
根据患者检查结果,考虑患者腹胀是由慢性胃炎以及低蛋白引起的多浆膜腔积液所致,遂予患者抑酸、保护胃黏膜及促进胃动力、通便以及营养支持(补充清蛋白)治疗,患者腹胀症状有所好转,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但患者要求出院。
出院3个月后患者因吞咽困难、舌头发硬、言语笨拙入我院神经内科,自觉浑身无力,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重复频率电刺激亦未见明显异常,头MRI检查仅提示颅内多发腔梗,经营养脑细胞及补充维生素B12等治疗后好转。患者因腹胀转入我科继续治疗,予对症等治疗后腹部症状略有好转。化验血常规:白细胞9.4×109/L,血红蛋白101g/L,血小板80×109/L;肝功能:清蛋白24.05g/L,球蛋白45.8g/ L;肾功能:肌酐97μmol/L,尿素氮4.12mmol/L;胱抑素C 1.73mg/L。
患者两次入院白球比值(A/G)倒置,清蛋白变化较大,从31g/L降至24.05g/L,但患者既往无慢性肝病病史,影像学亦无肝硬化等提示,因此需注意球蛋白合成增多的疾病,如骨髓瘤、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进一步完善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轻链测定、骨髓穿刺等检查。化验回报:血清β2微球蛋白8.2mg/L,尿液β2微球蛋白11.3mg/L;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KAP 0.8g/L,LAM 8.8g/L;尿液免疫球蛋白轻链:KAP 16.5mg/L,LAM 1710mg/L;免疫球蛋白IgG:24.3g/L;免疫固定电泳:伴有游离链的λ型IgG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1.6g/L。骨髓穿刺:骨髓瘤细胞占20.40%,考虑多发性骨髓瘤。
确定诊断:1.多发性骨髓瘤-IgGλ型Ⅱ期A组;多发性骨髓瘤肾病。
病因明确后患者转入血液科治疗,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化疗。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象示:浆细胞占0.50%;免疫固定电泳:λ型IgG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KAP 2.6g/L,AM 1.5g/L;尿免疫球蛋白轻链:KAP 22.8mg/L,AM 13.2mg/L;血清β2微球蛋白:6.2mg/L,尿β2微球蛋白:26.1mg/L;血常规:白细胞7.1×109/L,血红蛋白105g/L,血小板83×109/L;肝功能:总蛋白62.1g/L,清蛋白34.6g/L,球蛋白27.5g/L;肾功能:肌酐110μmol/L。2个疗程后,免疫球蛋白IgG:11.5g/L;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KAP 2.0g/L,LAM 1.5g/L;尿液免疫球蛋白轻链:KAP<6.63mg/L,AM<3.66mg/L;免疫固定电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阴性。血常规及肝功能基本正常。
目前为止患者生存两年半,共化疗3个疗程。最近一次化验结果基本正常。血常规:白细胞6.5×109/L,红细胞3.61×1012/L,血红蛋白117g/L,血小板139×109/L;肝功能:总蛋白61.2g/L,清蛋白33.1g/L,球蛋白28.1g/L,转氨酶及胆红素正常;肾功能:肌酐86μmol/L;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KAP 3.1g/L,LAM 1.5g/L;尿液免疫球蛋白轻链:KAP 153.00mg/L,LAM 51.30mg/L;免疫球蛋白IgG 10.4g/L;免疫固定电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