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ty综合征又称为关节炎-粒细胞减少-脾大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脾大综合征、感染性关节炎。1924年由美国医生Augustus Roy Felty首先报道,1932年Hanrahan把具有成人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脾大和粒细胞减少的三联征称为Felty综合征。其患病率约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1%,常发生于病程晚期,患者一般年龄较大,40~50岁。
病例介绍
患者老年男性,66岁,以“发现腹部包块7年,周身关节疼痛3年”为主诉于2010年4月1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腹部包块,在肋弓下约3cm,质硬,压痛,无鼻出血及齿龈出血,无呕血黑便,未诊治,7年来患者自觉包块逐渐增大。5年前达肋下约8cm,伴腹胀,进食后腹胀加重,检查发现脾大,未明确病因,自行口服中药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疗效不佳。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关节针扎样疼痛、红肿、活动障碍,晨起及受凉后双手关节僵硬、苍白,伴疼痛麻木,活动及保暖后好转,觉周身肌肉酸痛,无发热,无脱发,无口腔溃疡,无皮疹,无口干眼干。口服“正痛片”日四次止痛治疗,并口服中药(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治疗1年左右关节痛症状好转。门诊肝胆胰脾彩超提示肝内低回声结节,以“肝脏占位”为诊断入院。患者病来乏力,饱食及饥饿时腹部隐痛,易出汗,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气短,无呼吸困难。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3年来体重下降约19kg。
既往史:40年前患者行“阑尾切除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外伤、输血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神清语明,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周身骨压痛阳性,双手关节可见红肿、活动差、压痛阳性。双侧颌下各可触及2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cm,质软,活动可,压痛阳性。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及异常。右下腹可见长约5cm陈旧手术瘢痕。腹部触诊,肝脏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脏显著增大,甲乙线约13cm、甲丙线约19cm、丁戊线约5cm,质硬,压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2010-03-29):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9×109/L,红细胞3.8×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89×109/L。
肝功能(2010-03-29):总蛋白81g/L,清蛋白42g/L,谷丙转氨酶125.0U/L,谷草转氨酶150U/L,碱性磷酸酶169U/L,γ-谷氨酰转肽酶76U/L。
肝胆胰脾彩超(2010-04-01):肝内低回声结节,建议进一步超声造影检查,脾大(肋间厚约8.9cm,脾门静脉直径约2.0cm)。
入院诊断:1.脾大原因待查;2.肝内占位,性质待定。
入院后因患者全身关节疼痛,予布洛芬口服止痛治疗,同时艾司奥美拉唑、替普瑞酮口服保护胃黏膜。为明确肝内病变性质,完善上腹增强CT扫描。上腹增强CT回报:巨脾;肝S8段、S5段稍低密度灶,囊肿?肝S5段内侧高密度结节,淋巴结钙化可能性大;双侧胸腔积液,左侧为著。肝内病变考虑为良性病变,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肝脏影像学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
患者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伴有脾大,首先考虑我科常见疾病,是否存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但是患者肝脏彩超及CT检查均未提示肝脏硬化表现,那么巨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众所周知,巨脾最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了除外患者脾大因血液系统疾病所致,我们进行了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检查,结果均提示增生明显活跃骨髓象,除外了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脾大及全血细胞减少,考虑全血细胞减少因脾功能亢进所致,但脾大原因仍不清楚。通过入院后各项检查,我们基本除外了伤寒等各种感染性疾病、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脾大,结合患者周身关节疼痛3年的病史,我们注意到不能除外结缔组织病,因此进行了抗核抗体系列、风湿三项、血清补体、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抗线粒体抗体分型等免疫指标检查,结果提示血沉38mm/h,血清IgG 7.90g/L,较正常值升高,补体C3略低于正常值,ANA阳性,滴度为1∶10000,抗-dsDNA阳性。请风湿免疫科会诊,建议进一步完善ANCA、抗心磷脂抗体等辅助检查。检查结果如下:
ANCA阳性,抗-核小体抗体阳性,抗心磷脂抗体阴性。
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值为11.291μIU/m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正常。
肾功能:尿素7.54mmol/L,肌酐89.0μmol/L,尿酸578.3μmol/L,胱抑素C 2.26mg/L。
尿蛋白1+,尿微量清蛋白89.90mg/L,尿β2微球蛋白64.30mg/L。
肺CT:双侧胸腔积液,双下肺膨胀不良,右肺中叶、双肺下叶炎症,双肺尖隔旁气肿。
心脏彩超: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心包积液(少量);左室舒张功能减低;静息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
PPD试验阴性。
化验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加用优甲乐口服,完善甲状腺彩超。血尿酸升高,考虑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受损,给予碳酸氢钠片口服碱化尿液治疗。患者双下肺膨胀不良考虑与脾大有关。再次请风湿免疫科会诊,结合患者四肢关节肿痛、脾大临床表现及粒系减少、ANCA阳性、免疫指标异常,诊断“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建议应用激素治疗。但类风湿关节炎巨脾少见,不能除外脾源性淋巴瘤,应用激素治疗可能会掩盖病情,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用药利弊,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给予泼尼松30mg/d顿服控制病情,同时保护胃黏膜、补钙治疗。
患者白细胞明显降低,住院期间反复出现发热,体温38.0℃,伴咽痛,无咳嗽及咳痰,无尿频及尿痛,先后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口服及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控制感染,效果不佳。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0.8×109/L,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300μg/d皮下注射治疗。监测血常规至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后停药。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周围神经病变,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患者双上肢疼痛感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化验示D-二聚体482μg/L,纤维蛋白原亦升高,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2010年4月12日开始给予患者泼尼松30mg/d顿服,服药后患者自觉四肢关节疼痛有所缓解,经激素治疗1周后脾脏缩小,脾甲乙线约10cm、甲丙线约16cm、丁戊线约3cm,质硬,压痛消失,继续口服泼尼松治疗。半月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胀明显缓解,触诊脾脏进一步减小,脾甲乙线约8cm、甲丙线约13cm、丁戊线约1cm。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5 ×109/L,中性粒细胞1.7×109/L,血红蛋白99g/L,血小板97×109/L。补体恢复正常,D-二聚体降至392μg/L,IgG 24.9g/L,血沉50mm/h。患者全血细胞减少较前有所好转,考虑IgG升高及血沉增快与原发病有关。在激素治疗有效后,考虑沙利度胺对血液系统影响小,加用沙利度胺50mg/d睡前口服控制病情,患者病情恢复良好。出院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9×109/L,中性粒细胞4.2×109/L,血红蛋白101g/L,血小板76×109/L。建议患者出院继续泼尼松30mg/d顿服、沙利度胺50mg/d睡前口服控制病情,院外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感染。半年后患者逐渐停用泼尼松,继续口服沙利度胺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症状已缓解,脾脏与出院时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