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肾小管性酸中毒
病例 肾小管性酸中毒
作者
王学清;李岩
案例诊断
肾小管性酸中毒
导读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脏酸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①高氯性、正常阴离子间隙性代谢性酸中毒。②电解质紊乱。③骨病。④尿路症状。大多患者无肾小球异常,在一些遗传性疾病,RTA可能是最主要或仅有的临床表现。本组疾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与遗传有关,多有家族史,有的在幼儿期即出现症状,后者则可由多种疾病如肾盂肾炎、药物中毒、自身免疫缺陷症、钙代谢异常等引起;按是否发生全身性代谢性酸中毒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主要肾小管受累部位分为近端和远端RTA。目前多采用按病变部位、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①远端(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女性多见,多发病于20~40岁,亦可见于任何年龄;典型的高氯性酸中毒,伴低钾、低钠、低钙血症;早期可有多尿、烦渴、多饮颇似尿崩症;尿pH>5.5;高尿钙、泌尿系统结石和(或)肾钙化。②近端(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多见于男性婴儿或儿童;多尿、烦渴、遗尿,可出现低血钾,肌无力,骨软化、骨疏松等;尿pH可降至5.5以下;有代谢性酸中毒及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③混合型(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兼有Ⅰ型和Ⅱ型RTA的特点,近端及远端肾小管均有障碍,临床症状较严重,临床表现同Ⅰ型,但尿重碳酸盐丢失比Ⅰ型多。治疗同Ⅰ型,但应补充重碳酸盐。④Ⅳ型肾小管酸中毒:表现为高氯性酸中毒伴持续性高钾血症;部分患者有肾素分泌障碍,导致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高血压可存在。

病历摘要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2岁,以“反复腹泻8年余,加重伴乏力2个月”为主诉于2009年9月19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入院8年前因肠系膜血栓形成引起“肠梗阻、腹膜炎”,于我院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切除小肠3m余。术后患者持续腹泻,每日排稀便2~5次,无黏液脓血,无黑便,无腹痛,无厌食、乏力等症状。2个月前患者腹泻加重,每日排稀水样便6~10次,无黏液脓血,伴周身乏力,以四肢无力为主,于我院急诊化验血钾1.65mmol/L而收入院。入院后经补钾、止泻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但住院期间多次发生搐搦,积极补钙后症状缓解。患者出院后持续口服氯化钾缓释片3g/d、蒙脱石散9g/d。此次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四肢无力,无头晕、头痛,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吞咽困难,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患者病来饮食及睡眠尚可,小便未见明显异常,尿量基本正常,近半年来体重减轻10kg。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烟酒等嗜好。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37.7℃,脉搏8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体型消瘦。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及异常。腹部前正中线右侧可见长约15cm陈旧手术瘢痕,愈合良好。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右上肢肌力Ⅳ级,左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侧Babinski征阴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0.7×109/L,中性粒细胞87.7%,淋巴细胞7.4%,单核细胞4.2%,红细胞3.4×1012/L,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77×109/L。

尿常规:pH6.5,隐血++,尿蛋白微量,胆红素阴性,酮体阴性,白细胞0.36/HP,红细胞0.85/HP。

便常规:外观稀便,白细胞阴性,红细胞阴性,潜血阴性。

肝功能:清蛋白51.9g/L,谷丙转氨酶40U/L,谷草转氨酶40U/L,总胆红素6.1μmol/L,直接胆红素3.7μmol/L,间接胆红素2.4μmol/L。

肾功能:肌酐99.5μmol/L,尿素氮2.3mmol/L,尿酸86.3μmol/L。

血清离子:钾2.10mmol/L,钠136mmol/L,氯117mmol/L,钙1.62mmol/L,镁0.59mmol/L,磷0.52mmol/L。

心肌酶谱及血糖正常。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82次/分。

入院诊断:1.低钾血症;2.低钙血症;3.小肠部分切除术后。

诊治经过

患者长期腹泻,考虑低钾低钙血症可能与腹泻引起肠道钾、钙吸收减少及丢失过多有关,入院后给予静脉及口服补钾、口服补钙、蒙脱石散止泻治疗。患者间断出现双手抽搐,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ml每日一次静脉推注纠正低钙血症。治疗3天后复查血清离子,钾2.94mmol/L,钠134.8mmol/L,氯122.6mmol/L,血钙2.0mmol/L。患者自觉乏力症状好转,无手足抽搐及麻木感,进食正常,但大便次数较多,每日4~5次,为不成形稀便,化验肠道菌群正常。继续治疗1周后患者血钾恢复至3.64mmol/L,停用静脉补钾,继续口服补钾治疗。为除外肾源性失钾,行24小时尿钾测定,结果为45.5mmol/d,在正常范围内,不支持肾源性失钾。住院期间发现患者有口渴、多饮症状,无多食,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约5000mL,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以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行头部磁共振检查以除外尿崩症。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功能系列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正常,头磁共振未见异常,复查血钾3.06mmol/L,尿钾67.66mmol/d,仍考虑低钾血症与腹泻肠道丢失钾离子有关,继续口服补钾治疗,血钾正常后患者要求出院。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补钾、补钙治疗,注意监测血钾及血钙水平。

患者出院1个月后再次出现四肢无力,于当地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静点氯化钾症状好转后来我院。追问病史,患者自发病来,喜饮水,每日饮水约2000ml,尿量多。本次入院体格检查除四肢肌力下降外,发现左下腹可触及韧性包块,大小约10cm×10cm,无压痛,肠鸣音2次/分。化验血钾2.45mmol/L,血钠133mmol/L,血氯123mmol/L,血钙1.44mmol/L,血镁0.55mmol/L。血气分析:pH7.168,实际碳酸氢盐9.0mmol/L,阴离子间隙12mmol/L。血常规:白细胞0.4×109/L,中性粒细胞76.2%,血红蛋白78g/L,平均红细胞体积108fL,血小板252×109/L。考虑患者再次发生低钾、低钙血症,同时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继续静脉及口服补钾、补钙,同时补充镁离子。治疗天后复查血清离子及肾功能,钾3.28mmol/L,氯21mmol/L,钙1.59mmol/L,镁0.58mmol/L,血肌酐169.1μmol/L,尿素18.9mmol/L,尿酸21.31μmol/L。进一步完善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血清补体、血清蛋白电泳、抗核抗体系列检查,结果均正常。多次化验尿常规pH波动于5.8~6.5。24小时尿钾128.5mmol/d,尿钙2.07mmol/d,尿钠70mmol/d,尿氯168mmol/d。泌尿系彩超结果回报:双肾回声增强,集合系统分离约1cm,可见小结石,大小约0.3cm。

综合分析患者病情,有多饮、多尿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伴低钾、低钠、低钙血症;尿pH>5.5;泌尿系统结石。明确诊断:肾小管性酸中毒,考虑为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患者彩超检查提示下腹部包块为单胎妊娠,此次病情反复可能与妊娠有关,向患者交代目前存在酸中毒及离子紊乱,如继续妊娠可能会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离子紊乱难以纠正甚至可出现生命危险,但患者仍坚持继续妊娠。调整治疗方案,将氯化钾缓释片改为枸橼酸钾口服,继续口服补钙治疗,同时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口服叶酸片纠正巨幼细胞性贫血。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清离子指标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治疗,但仍间断发生严重低钾血症,妊娠8个月时胎儿宫内死亡。终止妊娠后患者持续口服枸橼酸钾,间断补充钙剂,血钾、血钙基本正常。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POEMS综合征 下一篇:病例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