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内结核病变,包括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输卵管结核等,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往往涉及其邻近腹膜而导致局限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tu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77~1∶4.6。近年来肺结核病有增多趋势,结核性腹膜炎发病也随之增多。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则表现为渗出型、粘连型及干酪型,临床表现可相差很大,多种多样。起病缓急不一,发热是本病的常见症状,其次可以有腹痛、腹泻,腹胀腹水多见于渗出型,而腹部包块则多见于粘连型或干酪型患者。典型的体征为腹部揉面感,是腹膜因慢性炎症而增厚、腹壁肌张力增加、腹壁与腹内脏器粘连引起的腹壁触诊感觉。
肠结核(tuberculosis of intestine)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本病的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1.85。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经口感染肠道,吞下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或经未消毒的餐具吞进结核分枝杆菌,因结核菌为抗酸杆菌,故可以顺利通过胃内的高酸环境而到达回盲部,回盲部丰富的淋巴组织成为结核菌侵犯的对象,回盲部也成为肠结核的好发部位。病理可分为溃疡型肠结核和增生性肠结核,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其他还有大便习惯改变、腹部包块及发热、盗汗、消瘦等结核的全身中毒症状。化验检查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沉往往明显增快,血清结核抗体及PPD皮试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或钡灌肠及内镜检查均可有阳性发现,结合病理所见可以诊断。治疗仍以药物为主,系统规范足疗程的化疗为首选,对那些肠梗阻、肠穿孔或大出血不止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2岁,未婚,以“间断腹泻半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间断排黄色稀便,每天1~2次,无黏液脓血,无腹痛腹胀,无里急后重,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未予系统诊治。1个月前腹泻开始呈持续性,每天4~7次,为黄色稀水样便,便中偶有白色黏液,无脓血,逐渐出现腹胀、腹痛,主要为脐周隐痛,无放散,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腹痛加重,恶心,无呕吐,并出现双下肢水肿,无低热盗汗,无关节肿痛,无口腔溃疡。病来患者时有咳嗽,无咳痰,略有头晕,无头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睡眠可,饮食差,体重下降5kg。停经3个月。
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个人史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体温36.2℃,心率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0/60mmHg。神清语明,查体合作,极度消瘦状态。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睑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颈软对称,气管居中。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纯,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揉面感,左下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指压痕阳性。
入院诊断:腹水原因待查。
对于年轻女性,以“腹水待查”入院者,除了完善入院常规检查外,尚需完善结核相关检查,患者入院时已经停经3个月,同时完善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结果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8.9×109/L,中性粒细胞7.5%,红细胞3.7×1012/L,血红蛋白87g/L,血小板347×109/L。
便常规:外观软便,白细胞阴性,红细胞阴性,潜血+-。肠道菌群中度失调。
肝功能:清蛋白17.1g/L,谷丙转氨酶22U/L,谷草转氨酶14U/L,总胆红素3.6μmol/L,直接胆红素1.6μmol/L。
血清离子:钾3.56mmol/L,钠136mmol/L,氯108mmol/L,钙1.7mmol/L。
凝血五项:凝血酶原时间12.4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5秒,凝血酶凝结时间17.7秒,纤维蛋白原2.4g/L,D-二聚体212μg/L。
尿常规、肾功能、血糖均正常;肝炎病毒、HIV、PPA均阴性。
血HCG阴性。
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348.1U/ml,CEA:2.16ng/ml,AFP:1.69ng/ml,CA199:4.85U/ml,CA724:2.68U/ml。
血清结核抗体阴性;血沉27mm/h。
PPD试验:阴性。
肝胆脾彩超:限局性肠管管壁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脂肪肝。
上述常规化验结果提示中度贫血、严重低蛋白血症及轻度的离子紊乱,而肝脏的酶学及血糖、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大致正常,肝炎病毒阴性,虽然血清清蛋白明显降低,但仍可以排除肝脏及肾脏疾病引起的腹水,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也可以排除心源性腹水。血沉轻度升高,PPD试验及血清结核抗体均阴性,虽然不能排除结核的诊断,但也不支持该诊断。腹部超声所见淋巴结肿大及限局性肠管管壁增厚,仍难区分结核与肿瘤。
因患者进食少,营养状态差,治疗上以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为主,纠正离子紊乱及水电解质失衡状态。同时进一步完善免疫学指标及胸腹部的影像学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如下:
抗核抗体系列:均阴性。
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基本正常。
CRP较正常值升高64.3mg/L。
肺CT:右上肺感染性病变。
全腹增强CT:多处肠管节段性增厚(图1),肠结核伴腹部淋巴结结核?不除外双附件结核。腹水。病变肠管范围广泛,需除外克罗恩病可能。重度脂肪肝。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图1 全腹增强CT
多处肠管节段性增厚
结肠镜:结肠黏膜多发息肉增生性改变(图2),性质待定。病理示结肠黏膜炎症。

图2 结肠镜
结肠黏膜可见密集的息肉样增生
全胃肠透视:胃窦炎。符合炎症性肠病表现。
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典型的多浆膜腔积液,符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表现,但化验血清自身抗体均阴性,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系列亦无明显异常,因此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考虑多浆膜腔积液由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引起。腹部CT及胃肠钡餐所见均提示炎症性肠病可能,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如疾病持续发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确可以引起机体严重的消耗状态,但炎症性肠病很少累及附件系统,也少有腹腔淋巴结的明显肿大。经结肠镜检查排除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但克罗恩病主要累及末段回肠及邻近结肠,常与肠结核难以区别。
患者入院后第5天开始出现发热,间断性,体温在37~39℃,有时伴有寒战,无咳嗽及咳痰,无盗汗,仍然有腹泻,黄色稀水样便,无便血,仍腹胀,腹痛。除对症处理外,同时给予了兼具抗结核作用的左氧氟沙星治疗,因不除外克罗恩病,给予了5-氨基水杨酸制剂美沙拉嗪口服治疗,2天后患者发热及腹泻症状均有所缓解。
随后我们请了结核病医院医生进行了专科会诊,会诊意见不能除外腹腔结核,建议抗结核治疗。入院后第10天开始给予异烟肼0.3g/d晨起空腹口服、乙胺丁醇0.75g/d中午口服、利福平0.45g/d每晚口服。抗结核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腹胀症状缓解,食欲好转,排便明显好转,每日2次,为成形黄色便。查体腹部变为平坦,触诊揉面感也明显减轻。复查全腹CT示:末段回肠及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增厚肠壁部分较前变薄。腹部多组肿大淋巴结部分较前略减小。腹盆腔积液较前吸收。双侧胸腔积液基本吸收。患者转入结核病医院继续规范系统抗结核治疗,半年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腹部CT提示腹水完全吸收,肠壁及淋巴结大致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