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原发性腹主动脉肠瘘
病例 原发性腹主动脉肠瘘
作者
杨颖;刘明华
案例诊断
原发性腹主动脉肠瘘;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高血压病3级
导读

原发性腹主动脉肠瘘是指未经外科治疗,腹主动脉与肠道形成的内瘘,临床比较少见,通常是腹主动脉瘤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的三联症为腹痛、腹部搏动性包块及消化道出血。腹主动脉肠瘘所致消化道出血早期通常较轻微且呈间歇性,最终可出现致命性的消化道大出血。

病历摘要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76岁,以“间断排黑便6天”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6天前无明显诱因排黑色糊状便次,量约100g,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咖啡样物,略感上腹部不适,伴头晕、乏力,未予特殊处理。3天前患者再次出现排黑便,仍为糊状,共3次,总量约300g,无呕血,便后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并伴有一过性意识丧失,就诊于当地中医院,给予止血及补液等治疗后病情好转,未再排便,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收入我科病房。患者病来无腹痛腹胀,无反酸胃灼热,无发热,无咳嗽咳痰,平日饮食睡眠良好,尿正常。近来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180/110mmHg;既往因腰椎骨折行内置钢板固定术1年。无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无肝炎及胃病病史;近期无特殊服药史。吸烟40余年,平均每日5~10支,无饮酒史。

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0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周身皮肤黏膜略苍白,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结膜略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及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上腹部轻压痛,可触及主动脉搏动,但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4.9×109/L,红细胞3.2×1012/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90×109/L。

便常规:潜血4+。

肝胆脾胰彩超:肝多发囊肿,肝内胆管结石或钙化灶。

入院诊断:1.消化道出血;2.高血压病3级。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前共排黑色糊状便4次,考虑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故给予流食、抑制胃酸分泌、补液等治疗。完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凝血指标测定,结果均未见异常。

患者入院当日病情平稳,第2日出现活动后头晕心悸,但无恶心呕吐,未排便,测量血压正常,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复查血红蛋白79g/L,较入院时下降,考虑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急诊行胃镜检查,提示“隆起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未发现活动性出血病灶,继续目前治疗,患者始终未再排便。因患者高龄,暂未行结肠镜检查。

入院第5日开始,患者反复出现便血,初为黑色糊状便,后呈暗红色血便,伴明显头晕心悸、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最低降至58g/L,但始终无腹痛表现,给予禁食水、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吸氧、止血并多次输血治疗。入院第8日腹部查体时,在脐左侧触及一搏动性包块,大小约3cm×3cm,边界较清楚,立即行全腹部增强CT及三维血管重建检查,结果回报:第2腰椎水平以下至分叉处腹主动脉梭形扩张(图1),最宽处直径约6cm,表面见溃疡;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壁见多发斑块状钙化灶,右侧髂内动脉起始部管腔严重狭窄;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起始部均可见粥样斑块钙化。考虑患者消化道出血因腹主动脉瘤穿通性溃疡合并肠瘘所致,转入介入科急诊行经皮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中造影示腹主动脉下段及双侧髂总动脉多发溃疡及瘤样扩张(图2)。行支架置入术,术后再次造影示原溃疡及瘤样扩张区基本遮挡良好(图3),造影剂通过顺畅。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排少量暗红色稀便,术后第5日开始排黄色软便,复查便潜血阴性,血红蛋白进行性上升,病情持续较平稳,于术后第8天康复出院。

图1 全腹部增强CT及三维血管重建 

第2腰椎水平以下至分叉处腹主动脉梭形扩张,最宽处直径约6cm,表面见溃疡
A.横断面;B.冠状面

图2 术中造影

腹主动脉下段及双侧髂总动脉多发溃疡及瘤样扩张

图3 术后造影

原溃疡及瘤样扩张区基本遮挡良好

明确诊断:1.原发性腹主动脉肠瘘;2.消化道出血;3.失血性休克;4.高血压病3级。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小肠血管破裂出血 下一篇:病例 腹腔结核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