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胰管结石出血
病例 胰管结石出血
作者
王学清;李岩
案例诊断
胰管结石出血
导读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症状,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胃癌,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胰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极为少见的病因,可继发于胰管结石、胰腺肿瘤等病变。

胰管结石主要指胰管内钙化,是慢性胰腺炎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低,因认识不足常误诊及漏诊。在欧美国家胰管结石的发生率高于我国,患者以男性居多。持续性或间歇性上腹痛是胰管结石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其与慢性胰腺炎并发,因此也常表现为进行性消瘦、脂肪泻、糖尿病等胰腺分泌功能不全的症状。虽然其发生率并不高但常引起较严重的后果,如腹痛反复发作、进行性胰腺功能损害、加重慢性胰腺炎、导致胰管出血甚至诱发胰腺癌等。

病历摘要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3岁,以“间断上腹痛、呕血、黑便2年,加重3天”为主诉于2009年3月12日入院。

患者于2007年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上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伴反酸胃灼热,与进食活动无关,每次腹痛半小时后均出现呕血数次(具体量100~200ml不等),呈鲜红色或黑红色,并伴有黑便,每日排不成形黑便数次,伴有头晕及活动后心悸气短,无头痛及耳鸣。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贫血,血红蛋白最低达50g/L,给予输血、抑制胃酸、止血对症治疗后,腹痛及呕血、黑便症状好转。以后间断出现上腹痛伴呕血、黑便,曾于当地医院多次接受胃镜、结肠镜等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病灶。入院前3天再次出现上腹痛,伴呕血及黑便,伴心悸、乏力,自服奥美拉唑、云南白药”后腹痛缓解,仍有黑便,每日1~3次,为系统诊治来我院。病来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饮食尚可,小便正常,睡眠较好,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风湿病病史35年,乙型肝炎病史25年,银屑病20年,心绞痛4年,肾结石、肾囊肿2年,胆总管结石半年。否认急性胰腺炎病史。有输血史。青霉素过敏,无食物及其他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神清语明,查体合作,轻度贫血貌。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纯,心率74次/分,律齐,无杂音。全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外院):

肝胆脾B超(2007-6-13):胰头部囊性扩张,胆总管扩张,副脾。

胰腺CT(2008-2-19):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双肾多发结石,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积水(右侧为著),双肾多发囊肿。

胃镜(2008-2-19):糜烂性胃炎,食管黏膜撕裂综合征。

入院诊断:1.上消化道出血;2.继发性贫血。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流食,奥美拉唑静脉滴注抑制胃酸,急检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复查胃镜检查以除外胃十二指肠疾病所致出血,检查结果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4.6×109/L,中性粒细胞55.4%,红细胞3.15×1012/L,血红蛋白88g/L,血小板172×109/L。

凝血五项:凝血酶原时间11.5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23秒,凝血酶凝结时间16.9秒,纤维蛋白原2.9g/L,D-二聚体100μg/L。

胃镜:距门齿36cm可见憩室,环管腔1/4,下段黏膜充血,可见条状糜烂,齿状线距门齿34cm,反转镜身可见疝囊;胃角、胃窦黏膜充血,散在数枚疣状隆起,表面糜烂,大小0.3cm×0.4cm;十二指肠球部充血水肿,散在糜烂,球后黏膜光滑、色泽正常。诊断:食管憩室;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疣状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患者血红蛋白88g/L,为中度贫血,暂不需输血治疗。胃镜检查虽发现多种病变,但未发现活动性出血,进一步完善结肠镜检查除外结肠病变所致出血。结肠镜示直肠轻度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其余大肠黏膜光滑、色泽正常、血管纹理清晰,除外大肠疾病所致黑便。因患者胃镜及结肠镜均未见出血灶,为除外小肠病变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球腔黏膜充血,小肠黏膜散在出血点,余所见小肠黏膜光滑、色泽正常、血管纹理清晰。因患者既往腹部CT提示胰腺、肾脏等病变,为进一步明确目前胰腺、肾脏病变情况,行全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示:胆总管胰头段轻度扩张;胰腺萎缩,内见多发散在钙化灶(图1),胰头、体部节段性扩张,符合慢性胰腺炎改变;脾脏点状钙化,副脾;双肾结石,不除外髓质海绵肾;双肾动脉狭窄;右侧股骨颈陈旧骨折?经过上述检查,考虑患者腹痛可能与慢性胰腺炎有关,但仍未找到出血原因。

图1 全腹部增强CT 

胰腺萎缩,内见多发散在钙化灶

患者于入院第7天再次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痛,呈绞痛,持续半小时不缓解,然后呕血1次,为鲜红色混有食物残渣,量约200ml,伴有恶心,头晕、心悸、气短,未排便。当时查体:脉搏90次/分,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及异常。腹软,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肠鸣音5次/分。立即禁食水,给予抑制胃酸分泌、止血对症等治疗,复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75g/L,输注滤白红细胞悬液2单位。为明确出血原因,再次复查胃镜,急诊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球腔内可见少量新鲜血,球后可见新鲜血,盐水反复冲洗,可见鲜血自乳头排出(图2)。胃镜诊断:十二指肠乳头部出血。经过止血对症等治疗2天后患者出血停止。

图2 急诊胃镜 

十二指肠球后可见新鲜血自乳头排出

至此,我们考虑患者消化道出血为胰管结石损伤胰管血管所致,胰管出血后造成胆道压力增加、胆管痉挛,患者出现上腹部绞痛。因患者反复发生消化道出血,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在等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于入院第15天再次出现上腹绞痛,随即呕血约150ml,呈黑红色伴有胃内食物残渣,呕吐后腹痛明显缓解。

在手术前追问病史,发现患者有多次骨折史,且患者腹部CT提示胰腺、脾脏多发钙化灶,双肾结石,化验血钙为2.6mmol/L,进一步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结果为151pg/ml(正常值14~72pg/ ml)。骨密度检查提示骨质疏松。基于以上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结果,考虑患者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而引起高钙血症,导致多种脏器钙化及骨质疏松。建议患者行甲状腺、甲状旁腺CT、MRI等检查,但患者拒绝。

患者于入院第19天全麻下行上消化道出血、胰管切开取石、胰肠吻合术,术中顺利找到胰管出血动脉,予以结扎,取出胰石数枚,胰肠吻合,明确诊断。术后患者病情恢复出院。针对高钙血症,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血钙升高不明显,且肾功能正常,建议患者多饮水,限制高钙食物摄入,定期内分泌门诊随访。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梗阻性黄疸 下一篇:病例 胆囊结肠瘘所致消化道出血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