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肝脏疾病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以慢性、进展性双下肢运动受累的痉挛性截瘫为特征性临床表现,1949年由Leigh 和Card首次报道。发病年龄11~69岁,本病占肝病2%~4%,以晚期肝硬化伴门体分流者或并发反复肝性脑病的患者多见。20世纪60年代初期Lee 和Fisher等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分流后脑病模型,国内目前尚未见动物模型报道。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8岁,2006年12月以“反复乏力、腹胀1年半,间断言语错乱、走路不稳半年”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半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乏力、腹胀,当地医院化验乙肝标记物阳性,彩超提示“肝硬化,腹水,脾大”,胃镜可见胃底静脉曲张。半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言语错乱、走路不稳,偶出现随地便溺、不认人、穿错衣裤等异常行为,于当地医院按“肝性脑病”治疗后症状可好转。病来无发热,无呕血、黑便,偶有齿龈出血,食欲差,二便正常,近来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有胆结石、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 0℃,脉搏78次/分,呼吸18 次/分,血压180/80mmHg。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定向力正常,计算力下降,扑翼样震颤阴性。可见肝掌,躯干部可见红痣。颈软,共济正常。结膜无苍白,巩膜轻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纯,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cm,质硬,无触痛,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四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膝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血氨:177. 3μmol/L。
血常规:白细胞3. 2×109/L,红细胞2. 66×1012/ L,血红蛋白107g/L,平均红细胞体积112. 8f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56g/L,血小板26×109/L。
肝功能:总蛋白49. 0g/L,清蛋白28. 1g/L,谷丙转氨酶22. 4U/L,谷草转氨酶38. 3U/L,总胆红素23. 8μmol/L,直接胆红素12. 9μmol/L。
肝炎病毒:HBsAg、HBcAb、HBeAb阳性。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3. 8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1. 1秒,纤维蛋白原1. 327g/L。
贫血系列:EPO升高:45. 1mIU/ml,维生素B12下降:23pg/ml,铁蛋白及叶酸正常。
彩超:肝硬化,脾大,腹水。
入院诊断:1.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2.肝性脑病。
本例患者乙肝标记物阳性,结合血常规、肝功能及彩超结果,“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诊断明确,出现计算力下降,化验血氨升高,亦符合肝性脑病表现,故给予禁蛋白饮食、降血氨、保肝及营养脑细胞治疗。
患者有肝硬化病史,长期血氨升高;出现智力减退及双下肢活动障碍,且有时出现言语错乱,随地便溺,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体格检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膝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力正常。按肝性脑病治疗后,上述症状可好转,但不可完全恢复正常,进一步完善头磁共振检查。头磁共振示:颅内多发脑梗死,脑白质疏松,脑萎缩;双侧基底节区斑片样高信号(图3-4),考虑新发梗死。患者头磁共振虽提示脑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但患者双下肢活动障碍为双侧对称、反复发作,且按“肝性脑病”治疗可好转,不符合脑血管疾病表现。请神经内科会诊,也认为上述症状非脑血管病所致,双侧脑室旁对称性病变考虑肝病所致,综合分析病情,诊断“肝性脊髓病”。
1. Mendoza G,Marti-Fabregas J,Kulisevsky J,et al.Hepatic myelopathy:a rare complication of poetocaval shunt.Eur Neurol,1994(34):209-212
2. Yin YH,Ma ZJ,Guan YH,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hepatic mye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Postgrad Med J,2009,85:64-68
3. Lee SH,Fisher E.Portacaval shunt in the rat.Surgery,1961 (50):668-672
4.王向波,蒋景文,李坤成,等.慢性肝性脑脊髓病头部MRI表现与临床研究.北京医学,2001,23(5):262-263
5.余之仁.肝性脊髓病1例.中华消化杂志,2002,22 (1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