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老年男性,77岁,以“畏食、恶心、腹胀1个半月,加重8天”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1个半月前进食较多牛肉后出现腹部不适、腹胀、恶心,进食后加重,无呕吐,食欲差。予抗炎、对症治疗,症状略有缓解。入院前8天上述症状再次加重,为求系统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病来无腹痛、腹泻,无呕吐,睡眠尚可,进食量少,尿量略少,尿色加深,大便每1~2天1次,量少不成形。
既往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脏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1℃,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5/70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查体合作。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巩膜黄染。双肺呼吸音清。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略膨隆,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1~2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肺CT: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双肺上叶少许慢性炎症及散在肺气肿,左肺上叶舌段、右肺上叶后段小结节,炎性肉芽肿病变可能大。
彩超:肝大伴弥漫性病变,回声不均匀,性质待定,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脾大,脾内钙化灶。
肝脏增强CT(图1):肝脏弥漫性病变,就其信号表现,不似脂肪浸润,炎性水肿?不能完全除外肿瘤病变。建议必要时病理活检。腹腔少量积液。脾脏增大,多发局灶性梗死可能性大。副脾。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
入院诊断:1.腹胀原因待查;2.慢性胆囊炎;3.胆囊结石;4.肝脏病变性质待定;5.脾梗死?

图1 肝脏增强CT
肝脏弥漫性病变,脾脏增大
患者为老年男性,腹胀、恶心、畏食1个月余,经对症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CT可以明确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但肝脏可见弥漫性增强不均匀病灶,性质不明确,需注意脂肪浸润、炎性改变、缺血性改变及肿瘤肝转移。目前患者恶心、腹胀症状初步考虑与胆囊炎有关,但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慢性胃炎;②功能性胃肠病;③胃肠道肿瘤;④病毒性肝炎;⑤肝硬化;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⑦胆系及胰腺恶性肿瘤等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肝、脾。入院后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5.1×109/L,血红蛋白143g/L,血小板82×109/L。
便潜血:+。
肝功能:总蛋白51.7g/L,清蛋白27.90g/L,谷草转氨酶152U/L,碱性磷酸酶191U/L,γ-谷氨酰胺酶219U/L,前清蛋白0.077g/l,总胆红素79.8μmol/L,直接胆红素57.8μmol/L,间接胆红素22μmol/L,血清总胆汁酸31.5μmol/L。
胃镜:食管炎、隆起糜烂性胃炎。
立位腹平片:未见明显梗阻、穿孔征象。
肝脏增强MRI(图2):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实质信号不均匀,不似脂肪浸润,注意炎性水肿或转移瘤,必要时可完善PET-CT检查;脾大,脾内信号欠均匀,需注意局灶性脾梗死的可能。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腹腔积液。

图2 肝脏增强MRI
肝脏弥漫性病变
A. T2WI;B. T1WI
患者入院后仍恶心难忍、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腹胀明显,排气正常,每日排稀水样便5~7次,无黏液脓血。给予以下药物治疗:
PPI抑酸剂:保护胃黏膜。
胃肠动力药:帮助止吐、缓解腹胀、促进消化功能。
抗生素:三代头孢,针对慢性胆囊炎。
营养支持: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维生素补充机体所需。
保肝药物:针对肝脏病灶及肝功能异常。
清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经以上治疗后,患者症状不但没有改善,反而逐步加重,表现为严重消耗状态、营养不良,患者异常痛苦。我们认为患者病情用“胃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都无法解释,能否是精神心理因素所致。虽然患者因病痛折磨情绪上有一定的焦躁和绝望,但不存在典型的心理异常。虽如此,我们仍说服家属,不断地给患者心理疏导和心理暗示,希望能改善恶心、呕吐、畏食的症状,但是没有丝毫效果。
我们回过头重新整理患者的各项资料,归纳出几个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患者的主要症状经止吐、增加动力、抗炎、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措施都不能改善,不能用胃肠道疾病来解释,很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胃肠道上的一种反应,还应该积极寻找原发病。
(2)患者肝脏、脾脏上的病灶一直没有定论,到底如何解释,这些病灶与患者的症状有什么关系?
(3)患者血常规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略低于正常,波动于(60~80)×109/L;肝功能仅有轻度异常,清蛋白降低可能与营养不良或肝内病灶有关;凝血功能轻度异常;因长期进食少,轻度低钾。从以上化验结果,我们未找到有明显意义的指标。
带着这几方面问题,我们决定下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患者是老年人,需排除恶性肿瘤的问题,建议其做PET-CT检查。
(2)完善肿瘤标记物的检查。
(3)建议其肝脏穿刺活检,以明确肝脏病灶性质。
(4)建议骨髓穿刺。
患者同意PET-CT检查,结果提示恶性疾病。PET-CT(图3):肝脏、脾脏弥漫性FDG代谢增高,扫描范围全身骨骼弥漫FDG代谢增高,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必要时进一步穿刺活检。

图3 PET-CT
肝脏、脾脏弥漫性FDG代谢增高,扫描范围全身骨骼弥漫FDG代谢增高
PET-CT高度提示淋巴瘤,我们立即重新分析了化验结果,并完善了EB病毒抗体及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结果如下:
癌抗原CA125:490U/ml。
乳酸脱氢酶LDH:906U/L。
羟丁酸脱氢酶:765U/L。
EB病毒NA-IgG抗体(1∶526)阳性;EB病毒VCA-IgG抗体(1∶295)阳性。
血β2微球蛋白:3.0723mg/L(正常值0.7~1.8mg/L)。
尿β2微球蛋白:0.4646mg/L(正常值0~0.3mg/L)。
患者的肝脏、脾脏都呈现出淋巴瘤浸润的表现,化验LDH、CA125、血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及EB病毒抗体阳性都符合淋巴瘤改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取颈部淋巴结行组织学检查。在等待病理结果的过程中,患者病情加重,出现了昏迷,逐渐心肺功能衰竭,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病理结果回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免疫组化结果:CD3(-),CD10(-),CD79a(+),CD30(±),bcl-2(+),CK(-),AFP(-),CD5(-),CD138(-)。
明确诊断:原发于肝脏的恶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