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0岁,以“腹胀、乏力、发现肝脾大20余日”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20余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乏力,恶心,头迷。于医院就诊发现血中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肝脾大。患者病来无发热,食欲及睡眠均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史,无饮酒及长期服药史。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7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0/60mmHg。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略黄染,睑结膜略苍白。心肺未及异常。腹略膨隆,全腹软,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约3cm,剑突下约10cm,质硬,无触痛。脾肋下约5cm,质硬,无触痛。肝区及脾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3.1×109/L,红细胞3.48×1012/ L,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178×109/L。
肝功能:总蛋白63.7g/L,清蛋白38.8g/L,谷丙转氨酶49U/L,谷草转氨酶114U/L,总胆红素38.5μmol/L,直接胆红素17.4μmol/L,碱性磷酸酶176U/L,胆碱酯酶3489U/L。
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14.1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5秒,纤维蛋白原3.491g/L。
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均正常;CA125:4.72U/ml略升高。
尿常规、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均正常。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未见异常。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胸片:胸部未见异常。
彩超:肝右叶低回声灶,性质待定;肝左叶低回声灶,考虑不均匀脂肪肝;肝囊肿;肝脾大。
入院诊断:肝脾大原因待查。
患者肝功能转氨酶及胆红素略有升高,入院后给予保肝治疗。为明确肝脏病变性质,完善肝脏增强磁共振检查。肝脏增强磁共振回报:弥漫性肝损伤,肝大;肝S6段多个结节,不除外肝癌;巨脾,自发性脾栓塞;左侧少量胸腔积液;不除外Budd-Chairi综合征,建议血管造影。为明确肝脏多发结节性质,进一步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病理活检,并行骨髓穿刺检查除外血液系统疾病。
患者入院10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8℃,伴右上腹疼痛,周身黄染进行性加重。肝功能进行性恶化,总胆红素升至467μmol/L,直接胆红素343.6μmol/L,血清清蛋白降至22.7g/L。先后给予抗病毒及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患者仍持续发热。此时,肝脏及骨髓穿刺结果回报如下:
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肝窦及肝细胞间见较多小圆细胞,弥漫分布;CD20(+),CD3(-),CD68(-),结合免疫组化,考虑肝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型)。
骨髓穿刺: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转移。
最终明确诊断:肝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伴骨髓转移。经CHOP方案化疗、输血、保肝、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缓解,腹胀及乏力症状亦明显好转。出院前复查肝功能:清蛋白28.4g/ L,总胆红素33.8μmol/L,直接胆红素20.9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