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变多位于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该处血供相对较差,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肠血供不足有关。此外,亦可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力衰竭、快速房颤等“低血流灌注”引起相应结肠发生急性或局限性缺血性损害。临床上多突然起病,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便血。本病易误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在短期内恢复,如延误诊治可导致肠壁坏死、穿孔,甚至休克。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8岁,以“腹痛腹泻3天,加重1天”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出现脐周阵发性绞痛,进食后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每日2~3次,量少,呈黏液稀便。在我院门诊按“胃肠炎”治疗无效,1天前腹痛加重,左中腹部持续性疼痛并腹胀,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史:冠心病史6年。
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6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5/90mmHg。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未见肠型,腹软,左中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中性粒细胞90%,红细胞4.47×1012/L,血红蛋白136g/L,血小板210×109/L。
便常规:潜血2+,白细胞1~2/HP,红细胞1~3/HP。
血淀粉酶:52U/L,尿淀粉酶280U/L。
立位腹平片:肠腔内较多积气,无液平。
肝胆脾胰彩超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腹痛原因待查。
入院给予禁食、抑酸、抗感染等治疗,患者腹痛无减轻,次日大便呈脓血样,复查便常规:潜血2+,白细胞6~8/HP,红细胞14~16/HP,便细菌(志贺、沙门菌)培养阴性。完善结肠镜检查:结肠脾曲黏膜呈褐色,伴明显充血水肿,散在糜烂、浅溃疡及出血点。活检病理见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水肿、出血和毛细血管扩张。进一步行腹部CT及三维血管重建检查显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确定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应用抗生素及对症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第2天患者腹痛减轻,第4天开始进流食,第6天腹痛缓解,便血停止,住院15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1周门诊复查结肠镜示:结肠脾曲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