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9岁,于2011年6月以“间断腹泻15年,腹痛、腹胀3个月”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腹泻,每日大便2~5次,为不成形稀便,无黏液及脓血,伴有阵发性腹痛,腹痛多发生于排便前,便后腹痛可缓解,无恶心及呕吐,食欲和体重无明显变化,未进行特殊诊治。2年前患者因腹泻、腹痛症状加重于某省级三甲医院检查便常规无明显异常,便细菌培养阴性,行结肠镜检查提示回盲部隆起性病变,病理结果提示肉芽肿性改变,临床诊断为“克罗恩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1.5g日三次口服,症状有所好转,半年前停药。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排便停止5天,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肠梗阻,经过胃肠减压、洗肠治疗后好转。以后患者间断出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入院前2天,患者再次出现腹胀、腹痛、不排便,排气少,为系统诊治入院。患者近3个月无发热,无腹泻,饮食、睡眠略差,近期体重明显下降。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4年,最高血压220/120mmHg,现服用降压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等疾病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饮酒史20余年,每日饮酒约250g。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90mmHg。神清语明,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颌下及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膨隆,叩诊鼓音,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提示小肠梗阻。
初步诊断:1.肠梗阻;2.克罗恩病。
患者腹胀、腹痛、不排便、排气少,立位腹部平片提示小肠梗阻。入院后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抗炎、洗肠等对症治疗,同时积极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7.4×109/L,中性粒细胞75.6%,红细胞5.6×1012/L,血红蛋白170g/L,血小板252×109/L。
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39.48/HP,红细胞26.69/HP。
便常规:外观稀便,红细胞、白细胞及潜血均阴性。
空腹血糖:7.54mmol/L。
肝功能、肾功能、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心肌酶谱、血清离子及凝血均正常。
全腹部CT平扫:回盲部占位病变,注意除外恶性,邻近淋巴结增大,低位小肠梗阻。
经积极治疗5天后,患者恢复自主排便,排气正常。为明确回盲部病变性质,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回报:回盲部见一隆起性病变(图1),约环管腔一周,表面凹凸不平、破溃,取组织4块;回盲部变形,未见回肠末端入口。为除外结核性病变,进一步行肺CT平扫及PPD试验。肺CT提示双上肺陈旧性肺结核;PPD试验阴性。1周后结肠病理回报:肉芽肿性病变(图2)。结合病史及病理结果,临床诊断克罗恩病,给予柳氮磺胺吡啶1.5g日三次口服。

图1 结肠镜
回盲部见一隆起性病变,约环管腔一周,表面凹凸不平、破溃

图2 结肠病理
回盲部见肉芽肿性病变
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腹胀、排便困难,为彻底解决患者肠梗阻反复发作的问题,我们建议患者行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患者于2011年6月17日全麻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探查:腹腔内无腹水,肝脏、胃、小肠、上段直肠、盆腔未见明显占位;回盲部见约3cm×2cm肿物,溃疡型,肠腔狭窄,环肠管一周,周围见肿大淋巴结,肿物于腹壁轻度粘连。术中病理回报:肉芽肿性病变,待石蜡除外结核。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石蜡病理回报:肠壁黏膜下层、肌层中见较多类上皮细胞结节(图3),见一处小灶干酪样坏死区;淋巴结内见肉芽肿样病变;右半结肠肉芽肿性病变,请结合临床除外结核。

图3 结肠石蜡病理
肠壁黏膜下层、肌层中见较多类上皮细胞结节
术后明确诊断:肠结核。给予系统抗结核治疗,随访至今,患者病情一直平稳,未再发生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