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9岁,以“腹泻、便血2年”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平均每天为2~3次,最多日6~7次,为不成形便,偶有便中带血,为新鲜血便,无黑便,便前有下腹痛,呈隐痛,便后腹痛可略缓解,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胃灼热。2年来未予特殊治疗,腹泻、便血反复出现。20余天前患者再次出现腹泻,排便后肛门周围不适,且伴有低热,体温波动于37.0~37.5℃,无发冷寒战,无咳嗽咳痰。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病来无头晕、心慌、乏力,食欲及睡眠正常,尿量及尿色正常,觉排气多,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6年前因肛裂于某肛肠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反复发作。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吸烟、嗜酒史。
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0mmHg。神清语明,步入病房,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睑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绀。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纯,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诊断:1.消化道出血;2.腹泻待查。
入院后患者仍有稀便,午后低热,下腹部疼痛。便常规:白细胞40~50/HP,红细胞3~5/HP,潜血+;肠道菌群见真菌孢子,革兰阳性球菌20%,革兰阳性杆菌25%,革兰阴性杆菌50%。予环丙沙星抗炎、谷参胶囊营养肠道、思连康纠正肠道菌失调治疗。
为明确消化道出血和腹泻的原因,建议患者首先行结肠镜检查,但由于该患者肛裂反复发作,近20天来排便后伴有肛周不适,所以患者惧怕结肠镜检查,因此先完善了肺CT及全腹增强CT检查。检查化验结果如下:
肺CT:右肺中叶内侧段少许慢性炎症。
全腹增强CT:末端回肠和盲升结肠管壁水肿、增厚,分层强化,黏膜层增厚且明显强化,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余肠管管壁未见明显增厚,肠系膜见多发小淋巴结;脾脏稍大;其余腹腔脏器未见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8.8×109/L,中性粒细胞69.2%,血红蛋白128g/L,血小板计数316×109/L。
肝功能:总蛋白67.3g/L,清蛋白40.5g/L;血清结核抗体阴性。
PPD试验阴性。
患者肺CT仅提示右肺中叶内侧段少许慢性炎症,且血清结核抗体阴性,PPD试验阴性,所以缺乏肠结核的肠外诊断依据。按照上述治疗患者症状无好转,建议患者必须完善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所见全大肠黏膜散在大小不等的溃疡(图1),有的溃疡较深,周边黏膜充血水肿,不规则隆起,溃疡和溃疡之间黏膜正常,升结肠、回盲部和回肠末端病变严重,黏膜隆起,凸凹不平,呈铺路石样改变,致肠腔狭窄,内镜所见符合克罗恩病。病理结果:黏膜炎症,可见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

图1 结肠镜
大肠黏膜散在大小不等的溃疡
综合分析患者病情,考虑诊断为克罗恩病,予甲强龙40mg/d静脉点滴,将抗生素改为抗炎力度更强的莫西沙星(拜复乐)。应用激素治疗1天后患者腹泻次数减少,腹痛减轻,连续应用激素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将甲强龙改为甲泼尼龙片(美卓乐)28mg/d口服巩固治疗,患者每日排软便1~2次,偶有黏液,无便血。由于患者全结肠病变较重,建议应用英夫利西单抗(类克)治疗,5mg/kg,然后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周和第6周及以后每隔8周各给予一次。患者在院期间使用了两次类克,病情恢复良好,无发热,无腹泻,无腹痛,排便成形,无便血和黏液。2个月后复查结肠镜示结肠黏膜炎症水肿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