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8岁,2006年9月以“阵发性右下腹痛伴糊状便2个月余,发热40天”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2个月余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右下腹刀割样疼痛,持续约数分钟至1小时后腹痛可自行缓解。40天来反复于午后发热,体温37~38.5℃,伴咽痛、咳嗽、盗汗。患病以来进食后胸骨后烧灼感,乏力明显,大便不成形,呈糊状,食欲及睡眠均可,2个月余以来体重下降约10kg。
体格检查:体温39.1℃,脉搏84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纯,心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肺CT平扫:未见异常。
胃镜:贲门憩室伴溃疡性病变,胃底溃疡性病变,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上皮下可见炎性肉芽组织及炎性坏死,复合溃疡表现。
彩超:肝、胆、脾、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心内结构未见异常。
骨髓穿刺:感染骨髓象。
血常规:白细胞6.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红细胞4.32×1012/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290×109/L。
C-反应蛋白34.7mg/L,较正常值升高。
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核抗体、病毒抗体、肿瘤标记物、抗核抗体系列、出血热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军团菌抗体、ASO、RF、免疫球蛋白定量、伤寒副伤寒测定、血细菌培养3次均未见异常。
PPD皮试结果阴性。
入院诊断:1.发热待查;2.胃溃疡;3.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入院后针对发热,先后给予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抗病毒药物治疗20天,病情无好转,体温维持在38~39℃之间,且仍有右下腹痛。为明确右下腹痛原因,完善下腹增强CT,提示回肠末段、盲肠符合炎性肠病改变,克罗恩病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全胃肠钡餐透视:食管下端、胃底小弯侧、回肠末段及盲肠多发增殖性病变伴假性溃疡形成,考虑克罗恩病可能性大。结肠镜: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理:可见炎性肉芽组织,复合回盲部慢性炎症改变。
综合分析病情,患者中年男性,发热、胸骨后烧灼感、右下腹痛、糊状便,系统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检查提示贲门、胃底、回盲部均有溃疡性病变,诊断考虑“克罗恩病可能性大”。停用抗生素,给予糖皮质激素甲强龙80mg/d静点,6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维持在36~36.8℃之间,腹痛缓解,将甲强龙减量至40mg/d静点,减量后第4天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9.4℃,右下腹痛症状亦反复。患者病情反复考虑可能为激素减量过快所致,再次将甲强龙改为80mg/d静点,2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12天后改为甲泼尼龙片(美卓乐)40mg/d口服,同时联合沙利度胺(反应停)治疗。出院前患者甲泼尼龙片逐渐减量至20mg/d,沙利度胺100mg/d口服,病情持续平稳,体温正常,腹痛缓解,每日排黄色成形便1次。结合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及疾病转归,明确诊断:克罗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