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后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炎症反应,多继发于肺结核,主要发生在回盲部,即回盲瓣和相邻的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结核在临床非常少见,国内外至今只有少数个案报道,其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消化不良和结核中毒等症状。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常导致误诊误治,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临床医生尤为重要。
患者女性,54岁,以“上腹胀痛伴腹腔淋巴结肿大1年,加重半个月”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伴反酸、胃灼热,有时呕吐,无呕血,无发热及盗汗,无黄疸,无黑便,进食尚可,于当地医院就诊,上腹CT检查发现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怀疑“腹腔恶性淋巴瘤”,后行PET-CT全身扫描提示“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SUV4-14,考虑为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可能性大”,PPD试验结果为阳性,但未做胃镜检查,未进行抗结核治疗,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缓解。半个月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较前次加重,伴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1年来体重未见明显减轻,无口腔溃疡,无关节疼痛,无光过敏,无皮疹,无神志障碍。
既往史:健康,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紫癜,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正常。上腹可见胃型,振水音阳性,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
胃镜:胃溃疡、十二指肠球多发溃疡(A2期)、十二指肠球后梗阻。
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十二指肠腔明显狭窄,肠壁增厚,余同胃镜表现。
上腹增强CT(图1):十二指肠壁广泛增厚,肠腔狭窄;腹腔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肝胆脾胰腺未见占位性病变。

图1 上腹增强CT
十二指肠壁明显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
肺CT扫描:未见异常。
血液常规、生化和肿瘤标记物均正常。
抗核抗体系列、ANCA及免疫球蛋白定量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腹腔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
患者入院时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A2期)、十二指肠球后梗阻,给予禁食水、抑酸、补液等治疗,同时积极查找病因。
患者1年前外院PET-CT全身扫描提示腹腔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可能性大,入院后再次进行PPD试验和肺CT扫描检查,PPD试验呈阳性,支持结核诊断,但肺CT扫描未见异常,缺乏腹腔外结核证据,诊断结核依据不充分。为进一步除外恶性淋巴瘤所致腹腔淋巴结肿大,进行了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免疫分型检查,但未发现淋巴源性恶性细胞。患者表现为多发性消化性溃疡和腹腔淋巴结肿大,不除外胃泌素瘤所致,化验血清胃泌素-17,结果为35pmol/L(正常值范围0~5pmol/L),但上腹部增强CT未提示胰腺及胰周占位性病变,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仍未发现占位性病变。最后,对腹腔肿大淋巴结进行了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及活组织检查,病理提示肉芽肿伴坏死,结合患者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腹部增强CT均提示十二指肠肠腔狭窄、肠壁增厚,临床诊断考虑十二指肠结核可能性大,并再次进行十二指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但未发现结核性改变。
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临床诊断:1.十二指肠结核可能性大;2.消化性溃疡。转结核病医院进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患者症状缓解,复查上腹CT提示腹腔淋巴结较前减小、十二指肠壁水肿减轻,支持十二指肠结核诊断。同时复查胃镜提示消化性溃疡已处于瘢痕期,停用抑酸剂后复查血清胃泌素-17亦降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