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病例-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病例 >  病例 胃结核
病例 胃结核
作者
刘文;孙思予
案例诊断
胃结核
导读

胃结核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相似,如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反酸嗳气、恶心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胃结核可分为四型:溃疡型、肿块型、炎症增殖型、粟粒结节型,其中以溃疡型及肿块型多见。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21岁,以“间断上腹痛4个月,加重10余天”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自觉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上腹痛,多于进食后及平卧时加重,伴有腹胀,有乏力,无反酸胃灼热,无恶心呕吐,无发热。10余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于我院行上腹部CT平扫检查,提示“胃窦黏膜下占位”,内镜超声检查提示“胃窦黏膜下混合回声肿块”,为行内镜下治疗入我科。患者病来精神可,饮食睡眠良好,无发热寒战,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健康,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史。

体格检查:体温36.9℃,脉搏86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80mmHg。皮肤及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平坦,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上腹部CT平扫:胃窦黏膜下占位;腹、盆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脾大;盆腔积液。

肺CT平扫:未见异常。

内镜超声(图1):探头置于胃窦隆起处扫查,见胃壁超声第三、四层结构内混合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见有分隔改变,超声切面大小约36mm×20mm,余胃壁结构清晰、完整。

图1 内镜超声

A.胃窦大弯延至近幽门处见一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B.胃壁超声第三、四层结构内混合回声肿块

入院诊断:胃窦隆起性病变。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全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胃窦部黏膜下占位较前略小(27mm×20mm),余基本同前。为明确胃窦病变性质,入院第2日行经内镜黏膜下肿物剥离术。

内镜治疗经过:进镜至胃窦大弯侧见一隆起性病变,延至近幽门处,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亚甲蓝+肾上腺素,切开病变表面黏膜,病变内部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边界不清,切除部分病变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回报:胃窦肉芽肿性病变,结核可能性大。遂另切除部分病变送病理,处理好创面后终止内镜下治疗。

术后行结核相关化验及检查,结果如下:结核抗体弱阳性;结核菌素试验(++);连续3次痰结核杆菌涂片均未找到抗酸杆菌。术后病理回报:(胃窦)肉芽肿样病变,结核可能性大。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周转入结核病院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全腹CT提示:腹、盆腔淋巴结较前缩小,胃窦肿物明显缩小。患者抗结核治疗有效,明确诊断:胃结核。

临床经验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治评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上一篇:病例 胃克罗恩病 下一篇:病例 贲门失弛缓症
评论
发表评论
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