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肠道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该病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变主要侵犯回肠末段,但各部分肠段都可罹患,包括空肠、十二指肠、盲肠等部位,但胃克罗恩病极为罕见。
患者男性,20岁,以“上腹痛伴消瘦1年”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隐痛,与进食及季节无明显关系,偶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反酸胃灼热嗳气,早饱症状明显,伴食欲下降,曾就诊于地方医院,完善胃镜检查提示“胃窦炎”,经抑酸及保护胃黏膜等相关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并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间断出现低热、盗汗症状,发热以下午明显,体温波动于37.3~37.5℃之间。3个月前上腹部隐痛不适加重,食欲减退,再次于外院完善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糜烂充血水肿,胃腔变窄,幽门螺杆菌阳性”,病理检查提示“胃黏膜急、慢性炎症,可见类上皮样肉芽肿”,完善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症状略好转。1个月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患者病来无恶心呕吐,无反酸胃灼热,偶有口腔溃疡及少量脱发,无四肢关节肿痛,无低热盗汗,无光过敏。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15kg。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睑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充盈,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纯,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平软,上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浊音阴性,肠鸣音4~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入院诊断:腹痛原因待查。
入院后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完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离子、肿瘤标记物、血沉、结核菌素试验、胃镜、结肠镜等相关检查。结果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5.4×109/L,中性粒细胞73.5%,红细胞3.2×1012/L,血红蛋白108g/L,血小板201×109/L。
肝功能:总蛋白64.9g/L,清蛋白39.5g/L,谷丙转氨酶19U/L,谷草转氨酶24U/L,总胆红素14μmol/L;肾功能:尿素3.23mmol/L,肌酐57μmol/L。
血清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CA724均正常。
14C呼气试验:阴性。
血沉:30mm/h;PPD试验:++。
胃镜:胃角、胃窦黏膜充血水肿,并见黏膜表面颗粒样不平(图1),胃窦变形,蠕动差,幽门黏膜充血水肿,收缩舒张功能不佳。病理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灶萎缩,可见类上皮样肉芽肿(图2)。

图1 胃镜
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颗粒样不平

图2 胃窦病理
胃窦部黏膜组织见类上皮样肉芽肿
结肠镜:全大肠黏膜未见异常。
全腹部增强CT+血管重建:胃体远端胃壁厚度不均,考虑胃体部占位,腹腔淋巴结肿大。
肺CT平扫:未见异常。
结合患者上腹痛、消瘦及发热病史,反复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黏膜改变,病理提示类上皮样肉芽肿,不能除外胃结核或胃部克罗恩病,进一步完善全消化道造影及抗核抗体系列等免疫指标检测。
上消化道造影:胃窦舒张不良,胃蠕动减慢,小肠黏膜未见异常。
抗核抗体系列、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ANCA阴性。
患者存在低热、盗汗症状,血沉增快,不能除外胃结核可能性,给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2周。患者腹痛、消瘦症状无改善,复查胃镜提示胃窦部病变较前无改变。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无效,不支持胃结核诊断,修正诊断:胃克罗恩病。给予泼尼松40mg/d口服治疗,患者腹痛消失,食欲改善,体重增加,同时服用硫唑嘌呤。治疗2个月后复查胃镜,提示胃角、胃窦黏膜表面光滑,胃窦变形,蠕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