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是胃黏膜淋巴滤泡边缘带B淋巴细胞发生的肿瘤。肿瘤发生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持续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性淋巴组织增生的背景下,70%~90%的胃MALT淋巴瘤合并有Hp感染。
患者女性,52岁,已婚,以“上腹痛6个月,加重9天”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6个月前患者出现上腹痛,多于餐前发生,进餐后可缓解,但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发热,无反酸胃灼热,无黏液脓血便,自服“奥美拉唑、头孢类药物”治疗(具体药量不详),自觉效果佳,未曾入院治疗。入院前9天患者腹痛加重,并伴有恶心、干呕,无发热,无腹胀,就诊于我院门诊,胃镜检查示“胃底贲门至胃体后壁可见多发溃疡性病变,溃疡之间融合,溃疡表面白苔附着,质地脆,易出血”,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病来偶有头晕,精神、食欲、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健康。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80次/分,血压107/72mmHg,呼吸18次/分。神清语明,查体合作。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右上腹及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区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肝胆脾彩超:肝脏表面光滑,肝右叶见0.8cm×0.7cm高回声团,边界清楚,考虑良性可能性大。
胃镜:胃底贲门至胃体后壁可见多发溃疡性病变(图1),溃疡之间融合,溃疡表面白苔附着,质地脆,易出血,多点取材8块。黏液清澈,液体量中等。诊断:胃体多发溃疡性病变,结合病理。

图1 胃镜
胃底贲门至胃体后壁可见多发溃疡性病变
入院诊断:胃溃疡性病变。
入院后给予奥美拉唑静点抑酸、磷酸铝凝胶口服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治疗,并完善入院常规化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及上腹部增强CT检查。化验检查结果回报: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现症感染阳性。
便潜血:2+。
上腹部增强CT:胃体上部溃疡性病变,恶性可能性大,伴周围肿大淋巴结。肝S8段血管瘤?肝尾状叶小囊肿。胆囊息肉?
肺CT:右肺中叶少许炎症,未见肿大淋巴结。
胃病理回报:镜下所见: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局灶有结节状趋势(图2)。免疫组化:CD3(局灶+),CD20(+),CD21(局灶+),Kappa(强+),Lambda(弱+),Ki67(+约40%),CD5(散在+),CyclinD1(-)。病理诊断:考虑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图2 胃病理
胃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局灶有结节状趋势
明确诊断: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
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现症感染阳性,给予左氧氟沙星0. 5g日一次口服、阿莫西林1. 0g日二次口服、同时联合抑酸药物根除Hp治疗。向患者交代病情及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拒绝放、化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根除Hp治疗第10天时,腹痛症状缓解,无明显体征,复查便潜血阴性,办理出院,出院后继续根除Hp治疗直至总疗程达14天。根除Hp治疗结束后继续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出院1个月后复查胃镜示胃底黏膜色泽正常,胃底体溃疡基本愈合,病变范围明显缩小(图3),胃体后壁黏膜仍不平,散在小结节,取组织3块。患者病灶明显缩小,但病理仍提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再次给予根除Hp治疗,方案为:克拉霉素0. 5g日二次口服,阿莫西林1. 0g日二次口服、耐信20mg日二次口服,疗程4天。第二次根除Hp治疗结束后2个月复查胃镜示胃底黏膜色泽正常,胃底体溃疡已愈合,胃体后壁黏膜充血(图4),取组织2块。病理回报: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13C呼气试验阴性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无腹痛,进食好,体重增加10余斤,半年后复查胃镜仍未见病变复发。

图3 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胃镜
胃底体溃疡基本愈合,病变范围明显缩小

图4 第二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胃镜
胃底体溃疡已愈合,胃体后壁黏膜充血